□ 李 森
时报特稿
在见到靳萍老师之前,已经知道她出了一本书,叫《科学的发展与大学科普》,进而了解到她在重庆大学从事科协工作多年,以《大学科普》杂志为阵地,致力于大学科普事业。2012年10月25日,中国科协高校科协工作座谈会在重庆大学召开,本想可以见到靳萍老师,可惜,她刚刚于上个月离开重庆大学科协秘书长的岗位,没有参加会议,我也就没有见到她。
会后,她辗转和我取得了联系,并让人专门给我送了《科学的发展与大学科普》。不久,我们有了第一次见面,以后又有了多次见面和深入的交谈。现在回忆起来,我从《科学的发展与大学科普》这本书认识了靳萍,从以后的多次交往和交谈中加深了对《科学的发展与大学科普》的理解,也更加认识了靳萍这个人。
初看《科学的发展与大学科普》,你会被书中史料和知识的丰富、结构的严谨、叙述的流畅以及贯穿全书的逻辑的力量所抓住。首先,从科学的起源谈到科学的发展,再谈到大学的出现,进而谈到大学科普文化。其次,论述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和逻辑学等基础学科在科学发展中不断分化和整合的过程。第三,论述了以数理实验为基本特征的近代自然科学中的科学实验与科学发现。第四,介绍了激励科学家为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的世界科学奖和中国科学奖。最后,回到科学技术普及,论述了科普学理论和中外科普发展,以及科普体系中大学科普的产生和发展。
在对靳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科学的发展与大学科普》,我感到,这本书其实是她多年来从事重庆大学科协工作包括秘书长工作、从事大学科普工作、从事《大学科普》编辑出版工作理论思考和实践总结的成果。
靳萍的思考和总结提示我们,大学科普是整个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大学科普工作,需要三方面的支撑,一是理论支撑,二是阵地支撑,三是组织支撑。
大学科普需要理论支撑。靳萍在《科学的发展与大学科普》说道:“科普学是在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中大学科普研究更是崭新而年轻并具有探索创新的重要意义。”她认为,科学具有的三重意义,即科学研究的创新意义、科学知识的教育意义、科学面向公众的普及意义。这些成了提出大学科普的重要依据。“科学必然要科普,科普必然应科学”,科普就是要塑造有正确科学方向的普及,大学则承担着科普教育的历史重任。在大科学时代,凸显了大学科普的重要性,科普教育成为大学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靳萍看来,大学应当发挥自身的综合优势,整合大学科学资源,突出大学科普特色,开创政府、社会、大学共同参与的大科普工作格局。大学教育包括专业教育和普及教育,而普及教育即科普呈现两种发展趋势,一是科学家科普,二是大学生科普。
因此,大学科普的性质就呈现为“三性”,即学习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科学性、感悟科学家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艺术性、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和向公众传播科学成就的普及性。
靳萍提出,大学科普要落实到课程层面,大学科普课程要重在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哲学素质,培养科学精神,弘扬人文精神,激发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发现和培养大学生中的科学奇才,是大学科普的重要任务。大学应当成为科普创新的源头,要充分发挥大学科普的潜在能力,进一步推动社区科普、领导干部科普、青少年科普、军队科普、企业科普、农民特别是农民工科普等科普事业的发展,是发挥对科普事业发展起到战略性重要作用的关键。如果大学建构起了大学科普的创新体系,那么也就弥补了目前我国科普资源缺失的不足。这些在大学科普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大学科普的理论成果,弥足珍贵。
大学科普需要阵地支撑。2007年创办的《大学科普》,就是大学科普的阵地,靳萍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她退休后,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办刊中来。依托重庆市科学传播研究会旗下的重庆大学《大学科普》编辑部,聚集了一批各地高校科协的中坚,作为办刊的重要力量;汇集了一大批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和高层次学者、专家,为刊物提供高质量的稿件;吸引了众多大学教师和大学生、研究生作为忠实读者,把它作为进行科普教育的“蓝本”,接受科普教育的“教科书”,了解大学科普的“窗口”。
经过10年的努力,《大学科普》杂志已经在全国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最近,以《大学科普》为阵地,靳萍作为副主编,出版了“大学丛书”系列,影响很大。靳萍还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形式,把编委会开到外地,既了解科普需求,又直接到基层主要是中小学校开展科普活动,推动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和科技活动。
大学科普需要组织支撑。靳萍从1988年9月就开始做高校科协工作,先是任重庆大学科协秘书,再是任办公室主任,1999年12月任科协秘书长,直到退休。近30年的高校科协工作实践使她得出一个结论,大学科普的组织支撑就是高校科协。现在,对大学科普是高校科协的一项基本而重要的职能和任务、也是高校科协的独特优势。这一点,实际上已经成为共识,高校科协也在事实上成为大学科普的组织支撑。
我在担任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部长期间,于2011年初组织了高校科协工作调研,并着手制定《高校科协组织通则》。这一年,陈希同志到中国科协担任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他非常重视高校科协工作,先后到了全国几十所高校去调研,确定了积极稳妥推进高校科协组建工作的思路,计划先分片召开两次高校科协工作座谈会,将《高校科协工作组织通则》改为《关于加强新时期高校科协工作的意见》,提交两次座谈会讨论。在此基础上,召开全国高校科协组织工作会议,会后正式印发这个工作意见。
我上面提到2012年10月25日在重庆大学召开的会议,就是计划中的第一次高校科协工作座谈会。座谈会之所以安排在重庆大学,其背后的原因是重庆大学科协工作做得出色。来自全国7个省市科协的负责同志、22所高校的负责同志和高校科协的负责同志,以及中国科协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同志参加了这次座谈会,包括重庆大学在内的10所高校分管科协工作的负责同志或高校科协秘书长在会上做了交流发言。座谈会还安排了讨论。陈希同志作了讲话。他指出,高校科协具有不同于其他部门或群体组织的独特职能和优势职能,要从科协组织的自身特点出发,找准定位,扎实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大学科普。如今,以高校科协作为组织支撑的大学科普已经成为我国科普事业中一个最活跃、最有生机和活力的领域,成为一项像大学生一样朝气蓬勃的事业,推动着高校的学术交流特别是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推动着高校学科的发展和跨学科的产生,又源源不断地向全民科普提供着优质的科普资源和科普人才,并且直接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推动着全民科普工作的发展。
如今,靳萍已经退休多年,但她还是保持着长期从事高校科协工作中形成的那么一股劲头,那么一种工作激情,那么一种工作状态,还在关心着高校科协工作,关心着大学学术发展事业,继续履行着《大学科普》执行主编的职责,继续思考着《科学的发展与大学科普》中的那些未尽的话题。她是一位值得我们敬重的老科技工作者。
(作者系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原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