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内外
我国古代就有“3岁看大,7岁看老”“人看从小,马看蹄爪”……等说法。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来看,面对一个小孩跌落缸中,在其他小孩都跑掉的情况下,唯有司马光思维反应快(用时非常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方法是运用逆向思维,让水离开人,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非常好。假如司马光思维反应慢(用的时间多),虽然砸开了缸,水流出,如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小孩没有活命,也不会受到人们的称赞。反过来讲,假如司马光思维反应快(用的时间少),像其他小孩一样脚底抹油——溜了,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小孩被淹死了,那么他也不会受到人们的称赞。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具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司马光思维反应快,表现形式是用时少;另一个是司马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表现形式是效果好。据史料记载,司马光后来成了北宋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再来看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就要动用死刑。曹植应声便作成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听了深感惭愧。
这个故事同样具备思维反应快(用时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效果是:七步成诗)两个特点。曹植后来成了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的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了文章典范的地位。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再看孔融随父亲京城访友。据说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京城洛阳。当时,著名的士大夫李膺也在京城,如果不是名士或他的亲戚,守门的人一般是不通报的。孔融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他对守门人说:“我是李膺的亲戚。”守门人通报后,李膺接见了他。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师资之尊,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
从孔融随父亲京城访友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孔融思维反应快,表现形式是思维敏捷,用时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表现形式是“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师资之尊,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同样具备这两个特点。孔融后来成了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最后,我们看一下成年人——宋朝监管土木建筑的大臣丁渭修建皇宫的事。丁渭修建皇宫同样具备思维反应快(用时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效果好)这两个条件。假如丁渭拖延了工期(用时多),即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能够建好皇宫,不仅会受到宋神宗的责罚,也得不到人们的称赞;假如丁渭能够按时完工(虽然用时少),但是如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没有按照故事中所说的三个步骤建好皇宫,也会受到宋神宗的责罚,得不到人们的称赞……
综上所述,古人衡量一个人特殊才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法(特征)是:思维反应快(用时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效果好)。转换为概念就是“学习效率等于学校成绩(学生在考卷上所答对的分数)除学习时间(学生在考卷上所答对的分数用去的时间,用公式表示就是:F=w/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