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随想
“因人工智能而流失的就业岗位数量会大幅增加。”这是英国《泰晤士报》发布的“2018年全球经济十大预言”中的第5条。其附加的解释称:2018年将是物联网发展势头强劲的一年,会有数量多到前所未有的职位被能够自我学习和推理、使用语音识别等应用程序的计算机系统取代。
仿佛是要提供一个例证,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近日公开的一项专利,展示了对未来巡逻警车的一种特殊愿景:这款智能车将配备有高速摄像头、传感器和一个通过机器学习不断强化的人工智能平台。它不仅能够独立行使在街道上,而且还可以在无需人工指示的情况下检测道路上驾驶人员的违规行为。在不久的未来,这种自动巡逻车或许就能跟由人工智能系统管理的机器警察和智能警察局,为人们提供目前完全想象不到的安全保障。
是啊,人的创造力与技术自身的驱动力相互交织、相得益彰,带来了迅猛的技术进步,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革着我们的生活。几天前举行的北京大学-东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前沿论坛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工智能在法律领域击败人类对法律界人士来说意味着什么?问题的背景是:一位名为CaseCruncher的人工智能律师,最近在一次案件裁决比赛中击败了100名专业法律学生,也引发了公众特别是法律界人士对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担忧。
对于这类问题的回答,恐怕并非“人工智能断案能否代替法官”一句话那么简单喽。与会的法律专家和学者阐明了一种观点:技术进步是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基础,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改变人类的行为模式,从而对法律制度提出新的挑战。以人工智能“取代”人的驾驶这活计为例:设若自动驾驶汽车出了交通事故,那到底该由哪些主体来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呢?是借助自动驾驶技术而不进行实际操作的驾驶员,还是自动驾驶汽车制造厂商?不管责任施加于哪一方,都有不少法理上的纠结,同样都不利于鼓励创新,也都要考虑寻求诸多价值之间的平衡。
回到开头说及的那个“预言”。它还留有一个稍稍鼓舞人心的“尾巴”: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最终创造出的就业岗位会多于它所摧毁的岗位,不过2018年还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具体怎么“创造”出的新的岗位?作者没有明说。距我们并不久远的两个“替代”实例,或许对我们有所启迪——
汽车刚刚出现之时,曾经极大地冲击了跟马和马车相关的行当,也曾引发这些行当从业人员的愤怒和抵制。但很快地,汽车就带动了钢铁、橡胶、石油和化工等行业的快速发展,还导致高速公路的出现,打破了城镇的格局,进而深刻地改变了这个世界和社会。耕作机械的出现,使得人们不必都要下地劳作,一度也空出许多“闲人”,但它同时又催生了耕作机械的制造者、使用者、销售者和维修者等新的行业……
其实,有关人工智能新业务的尝试,如今也已经渐渐地扩展到了各种各样的领域。美国彭博社对近年来出现的人工智能风投企业进行了梳理,将其划分成五大组别,从中我们可以一窥究竟。第一组“核心技术”,包括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平台、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第二组的组别是“重新审视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的业务群,其中有销售、安全和认证、欺诈检测、人事和招聘、市场营销、智能工具等。第三组是“将各个产业进行重新审视”的群组,包括制造、医疗、财务、法律、汽车、教学、农业、零售、广告技术、消费者金融等。第四组“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作用”,涉及增强现实、手势识别、机器人工程学、情感识别等。第五组“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包括硬件、数据预处理和数据收集。
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人机共存的新机器时代。关于人工智能,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危言”和警示,甚至认为人工智能将会成为“人类的最后一个发明”。事情真的有那么可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