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09日 星期五
谈谈“俗科普”创作的几个要素
□ 程中伟

    上次笔者撰文谈及“俗科普”创作的重要性——《科普创作不妨“俗”一点儿》,见2018年3月2日《科普时报》一版。今天再谈谈如何进行“俗科普”创作。

    要想进行“俗科普”创作其实并不简单,作者不但要具有某个领域的科学基础知识,还要有很高的文学素养,能把复杂的知识讲得通俗易懂、把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道理讲明白是需要很深的功底的。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进行“俗科普”创作,以抛砖引玉。

    兼收并蓄,形成机制

    科学界与文学界可以大胆尝试,进行结对子、联创等,并形成一套成熟的协同机制和有效的沟通平台,作家们了解某个领域的科学知识以后,就可以进行文学创作、文艺创作了,这是简易可行的,因为艺术创作是他们的专长、特长。若是要让优秀的科学家去学会艺术创作,再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科普创作,时间不允许不说,难度也是相当大的。一个优秀的科学家还能兼具很高的文学创作水平,这样的人应该是凤毛麟角、百年不遇。所以除了卞毓麟先生呼吁的优秀科学家要进行塔尖式的导向性的“元科普”创作以外,还要有更多的非科学家的艺术家参与到科普艺术创作中来,以不断地丰富塔身、塔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要吸收大量有丰富知识的作家队伍,改变现有的科普作家团队以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为主体的局面,培育一批真正的“科普作家”。

    触类旁通,不拘一格

    “俗科普”创作过程中,首先“科普作家”需要准确地捕捉某个领域的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外在的形态特点等,然后,再将它们不拘一格地转化为大众熟知的场景、逻辑、事物、道理等,并运用艺术化的手法进行创作。这就需要作者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驾驭文字的能力,能够触类旁通地与各个老百姓熟知的相关门类打通与疏导。

    比如,在对比地球与月球的大小时,用数字来说明是比较抽象的。可以形象地说当地球只有篮球那么大时,同比例缩小时月球只有乒乓球那么大,这样人们就很容易接受了。再如,要说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时,单单一个38.4万千米的数字也是非常抽象的。可以表述为,我们要是以120千米的时速开车去月球的话,134天就可以到了。若是去月球的高速路不限速的话,开240千米的时速,67天就可以到了。这比古代商人赶马车在国内走几个月的商道还要快呢。

    体裁灵活,手法多样

    大家都知道,白居易要求自己的诗都要通俗易懂,还要经过千锤百炼,并作许多艺术上加工才行,往往令人回味无穷。据说白居易每做一首诗,都会反复吟咏以后,再念给不认识字的老太太听。如果老人听不懂,他马上又回去修改,直到老太太能听懂为止,不愧是创作“俗作品”的典范。

    进行“俗科普”创作首先要选择熟悉的体裁,小说、散文、小品等,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到作品当中去,可以用通俗的民间故事承载,也可以用寓言等,最终以选用的体裁定作品的结构、顺序等。

    另外,语言上不要只追求辞藻华丽,能将深奥的知识转化为大众化的俚语、俗语、谚语等,做到语句通畅、通俗易懂就非常可贵。最后,进行艺术加工和升华,为科学插上腾飞的艺术翅膀。因文学体裁多样,手法也五花八门,可以采用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道理、知识具体化。增强作品的趣味性、故事性、大众性、艺术性等。

    在此,呼唤更多的“俗科普”作品问世。有了“俗科普”文学作品,不同的艺术创作人员才能快速地接受与理解,进一步改编制作成剧本、漫画、舞台剧、电视剧、电影、动漫动画、网络视频等;有了“俗科普”作品,大众才能很快地消化深奥的科学知识、社科知识等;有了“俗科普”作品,人们才会在茶余饭后进行不断的美谈、传播等,才能够迅速地提高我国全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