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09日 星期五
两会声音:科学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时报特稿

    公民科学素质是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普及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概念,是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科协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6.20%,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而这个数字在2007年是2.25%,在2003年是1.98%。虽然近年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提升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当前,我国正迈向创新型国家行列,更加需要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作为前提和基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奋斗目标。

    目标是明确的,道路也是曲折的,但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应该从娃娃抓起无疑已成全社会的共识。随着2018年全国“两会”如火如荼地进行,不少两会代表也将目光锁定在青少年科学教育问题上。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拟向今年两会提交多条议案,涉及内容包括关于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和网络素养的建议。

    “科技要义在于创新,创新之争关键在人。”马化腾呼吁,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和网络素养,培养面向数字时代的创新人才。

    他认为,要引导青少年接受良好的科学教育,以育才培养创新能力,并引导他们具备正确的网络素养,以养德应对网络时代挑战。德才兼备的数字一代将挑起未来的大梁。

    据悉,马化腾在《关于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和网络素养 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的建议》中提出,建议政府设立“青少年科学发展”专项基金,培养了解科学、了解网络、了解青少年的专业教育者,在基础教育层面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推动网络素养进入中小学课堂。同时,引导鼓励各方社会力量,如企业、研究机构、科学场馆等开放自身资源,深入参与其中。建议搭建“云端实验室”平台和区域性科技馆,系统引入第三方社会优质资源,鼓励和引导结伴帮扶,解决偏远地区科教资源匮乏问题。

    其实,近年来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对于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重视程度较从前有了很大提高。学校中,科学教育和创新实践课程多种多样,校园外,各种科技展览、科普知识竞赛轮番上演。然而,尽管我们对科学教育十分重视,但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形式还较为枯燥,难以吸引学生兴趣。其中,最遭家长和学生诟病的是,目前我国的科普教育沿袭的仍然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呆板,不易接受。

    对此,马化腾建议要鼓励新兴科技与创新教学方式运用,将VR、AR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影视、游戏等新文化形态融合,开发出更丰富、互动性更强的教育内容;鼓励跨学科教育的探索,以及开展青年营、科技创意大赛、网络编程大赛等活动,通过创新的教育方法加强青少年培养。

    不过,在更权威的科学普及和教育方面的专家看来,仅靠这些高科技的创新手段还不够。

    “那种亲手为他们播种航天梦想、开启追梦旅程的感觉,真的太棒了!”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前的首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王亚平在通道上接受媒体采访时很自然地谈及到2013年给地面6000多万中小学生太空授课的情景。

    王亚平是中国“神舟十号”飞船航天员之一。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她在太空给地面学生讲课,一时间“圈粉”无数。王亚平当年飞行回来之后收到很多来信,其中很多孩子都在信中写道:“我要当一名航天员,去探索美丽的太空,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王亚平表示:“每当看到这些,我都由衷感到幸福和欣慰,那种亲手为他们播种航天梦想、开启追梦旅程的感觉,真的太棒了。”她也先后去过几十所学校,通过跟孩子们面对面交流,直观感受到孩子们对太空的向往和对未知世界的渴望。

    “我没有想到一堂短短的太空授课会给他们带来如此大的影响,会给他们带来梦想和快乐。”王亚平说,这也让她更加深刻体会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意义,更加庆幸自己能够身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孩子们能够赶上这样一个伟大的新时代。

    王亚平表示,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载人航天事业需要一代一代人的接续奋斗。“我希望能尽我所能,用我在太空授课的特殊经历,为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和科普教育事业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永远做一名孩子们心目当中的太空老师。”

    科学传播不能全是教科书般地说教,对于孩子而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著名的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说过:“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儿童时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诚然,一个人的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从来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因此,学校、家庭以及全社会应当重视孩子科学兴趣的培养,这不仅关乎他们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实现科技强国的宏远目标和梦想。

    (科普时报记者综合整理)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