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26日 星期五
工业文化遗产:人类文明的新话题(8)
铁桥峡谷的往昔与重生
□ 程 萍
1
2
3
4
图1:沿塞文河北岸前行,转弯就可以看见不远处的大铁桥。
图2:近距离观看世界第一座全铸铁铁桥。
图3:铸造博物馆内重现当时生产的场景。
图4:铸造博物馆内的展板和实物展品。 本文图片由 程萍 摄

    萍踪悟语

    随着资源枯竭带来的传统铁业及相关工业的衰落,“铁桥峡谷”一度成为老旧过时的代名词。20世纪60年代之后在英国兴起的保护工业文化遗产热,将旧厂房“变废为宝”,把人们的视线又带回到这个曾经为英国工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地方。

    走出“铁桥峡谷”当年的工厂区,我们沿着塞文河北岸的马路从西向东漫步,转过一个弯儿,便远远地看到了世界著名的大铁桥横跨在波澜不惊的河上。位于塞文河北岸的维多利亚风情小镇,形式各异的住宅和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布利斯山并不太高的坡地上。19世纪末期风格的商店、作坊、餐馆、酒吧、咖啡厅、旅社……生活设施应有尽有。除了本地特色餐厅,还有印度、泰国、中国餐厅等。虽然还是早春,商家已经在院内撑起了遮阳伞,摆开了铁艺桌椅,期盼着客人们的到来。

    英国文化官员告诉我们,每年的4月到10月,是铁桥峡谷的黄金时期。自从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以来,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考察、学习、旅游的人们络绎不绝,每年都有各种世界范围的会议来这里召开,年接待人数不断增加,从二三十万到五六十万,带动了家庭旅馆和餐饮业的发展。对于距离伯明翰西北大约40公里的这个不大的市镇来说,工业文化遗产重生带来的繁荣与经济发展,是始料未及的,周边地区每年大约有2000万英镑的经济收益。

    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创意至关重要,改造需要的资金量比较大,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与德国的工业文化遗产改造投入有很大不同,英国更加注重私人投资和市场化运作。铁桥峡谷改造一期工程大约花费了2亿英镑,二期投入也大体如此。英国政府一般不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类项目给予巨额拨款,而是用优惠政策引导民间投资,在税收等方面给予较大力度减免。在铁桥峡谷的改造资金募集中,“铁桥峡谷博物馆信托基金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英国,一般不使用“基金会”概念,通常将这类组织称为慈善组织,这些慈善机构的资金主要募自公众,也有一部分募自于政府或企业。英国政府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原则,个人将资金通过慈善组织用于慈善事业,政府不仅给予这部分资金的减免税收优惠,还可以给予高达25%的奖励返还,大大调动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铁桥峡谷博物馆信托基金会”就是这样一个负责铁桥峡谷资金募集、改造建设、运营管理的慈善机构,早期改造资金主要来源于私人捐赠。

    铁桥峡谷博物馆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主要收入来源于门票、产品出售和场地租赁,下属的瓷器博物馆、瓷砖博古馆、钢铁博物馆等,都有自己的作坊和车间,不仅向观众展示工业革命时期的制作工艺,产品也进行销售。博物馆除了接待游客,还作为拍摄场地对外开放,成为很多电影、电视剧、纪录片、音乐电视的取景地。闭馆期间,也接待婚宴、招待会等活动。在英国政府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减少的情况下,铁桥峡谷博物馆商业化运作模式的成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更可贵的是,铁桥峡谷博物馆成为一座学习近代工业史的大课堂,每年接待的游客中有七八万人是中小学生。引擎动力馆是最受学生们喜爱的展馆之一,孩子们在这里与那些曾经代表先进科技的大机器近距离接触,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体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兴奋与豪迈,感受以达比家族创新创业历史为代表的“铁桥精神”。

    英国工业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对当地经济的带动,在由电厂改建的著名泰特现代艺术馆体现得更加突出。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