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22日 星期五
致敬,中国城市轨道交通
□ 冷德熙

    前几天,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送来10本厚厚的《致敬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几天后的9月17日,全国科普日,国内第一份综合性科普周报《科普时报》创刊。作为科普时报社的一分子,我见证了《科普时报》的诞生!

    双喜临门!这让我想起这几年与我发生交集的一所大学和一个行业。

    北交大是大中华区5所交通大学(含台湾交通大学)之一,去年刚刚过完120周年校庆。

    改革开放以来,在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成功堪称范例。

    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涌现了航天、高铁、造船、核电、城轨交通等一批高端制造业。按照该出版社张梓茂社长的出版规划,《致敬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是该出版社“致敬”系列丛书的第一本。

    作为我近5年来行业采访足迹的真实记录,该书起始于我对北京交通大学三代学者40多年科研开发取得的一项重大科技成果(列控信号系统)的采访。

    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北交大汪希时教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轨道交通“移动闭塞”的概念,并上书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建议加强计算机技术在铁路信号的应用研究。作为汪希时的学生,20世纪末和新世纪初,宁滨(现任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唐涛等教授团队大力推进这项研究,最终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国产化和自主化。

    这项技术从项目立项、经中试到成果鉴定也历时10年。而作为他们的学生,郜春海等人将这一科技成果成功推向产业化、工程化和市场化,彻底改变了这个行业的信号系统长期依赖进口因而受制于人的局面。

    2012年,当时刚从湖北省科技厅厅长位置调任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的王延觉,向我透露了这个新闻线索。我按图索骥获得以上重要信息。王延觉曾经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在他看来,大学的教书育人,应该面向国家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可以而且应该产出重大科技成果。北京交通大学正是产出了这样的成果。

    采访宁滨、唐涛、郜春海教授之后,我了解到,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如果说科研出成果不易,科技成果转化同样不易,而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尤为不易!

    当时他们的地铁信号系统,已经开发成功、走向工程化并且质量可靠。但,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自身特点,这个产品必须面对跨国公司在家门口的严酷竞争,要想走向全国市场谈何容易!

    长期以来,在高端设备和产品上,国内企业已经习惯于引进、引进、再引进。长此以往,我国的国产化、自主化将无从谈起。

    因此我想到,这绝不是一项技术、一个设备、一个企业面临的问题。当时,中国已经从“技术换市场”、从引进消化吸收和国产化,走到了自主创新。科技成果经过产业化而得不到用户的认可和应用,说明科技成果产业化还有“最后一公里”没有走完。长此以往,中国人都将对自主创新的技术设备没有自信,我们的“自主创新”将出现软骨病!

    有鉴于此,我开始深入这个行业。应该说,铁路、造船与军工等行业曾经启动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在经济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科技创新的勇气、经验和奋斗历程依然令人肃然起敬。

    (作者系科普时报社副社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