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22日 星期五
共享单车将“骑”向何方

竹园茶话

    □ 刘晓军

    仲秋时节,继决定暂停新增投放共享单车后,北京正式出台共享单车指导意见,重点增加了对企业线下运营、停放管理等要求,并在总量调控的发展原则中,增加“对车辆实行动态平衡”。为此,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早该这样了!

    回想年初,仿佛一夜之间,各色共享单车充斥了城市的大街小巷。有人说,这是中国“共享经济”的代表,解决了城市交通“最后1公里”问题,是绿色出行的发展方向。有人甚至觉得,这是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也有人认为,共享单车正好适应了中国城市的现状,不过是成功的商业运作而已,没必要赋予其太多的意义。

    “共享经济”的创意是革命性的,颠覆了人们的许多传统观念。比如全球最大的出租车公司Uber、最大的酒店公司Airbnb,虽然他们手里没有一辆车,没有一间房,却通过采用高科技手段,对现有的、分散在全球不同人手里的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了使用效率,从而创造财富。就这点而言,共享单车还够不上“共享经济”,充其量只是一种新型的自行车租赁形式。

    共享单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方便了市民出行,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首先是发展过热,恶性竞争。据报载,到目前为止,全国有至少27家共享单车公司向市场投放了1000万辆单车,仅北京就有15家公司投放运营车辆235万辆。而根据北京市规划院的研究报告,北京实际需求为172万辆至201万辆。今年3月,上海市自行车行业协会秘书长郭建荣对外宣称,上海市的容量约为50万辆即达到饱和。到8月中旬,上海市共享单车数量约在150万辆,显然已是极度过量的状态。商家投放量与市场需求竟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共享单车发展迅猛,主要还是因为行业门槛低,没有技术含量,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其单车的拥有量,投放市场的单车数量越多,市场占有率就越高,就越有可能活下去直至把别家公司挤出市场。于是,各家尽其所能拼命增加投放量,跑马圈地,都想做那条能吃掉别的“小鱼”让自己迅速长大的“大鱼”,形成了恶性竞争的怪圈。

    其次,占共享单车用公共空间,乱停乱放,已成为新的“城市公害”,甚至带来严重的交通隐患。共享单车虽旨在方便市民出行,但实质仍是商业行为,其停放在公共区域,已经占用了公共资源,不知其是否已为此支付费用?城市管理部门为清理乱停放而增加的管理成本,又该由谁来“抹平”?

    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对各个城市的管理部门提出了挑战。如何运用调控手段,比如靠科学决策而不是关系来确定共享单车的投放;对占用公共空间停放的单车收取费用,让单车公司决定其保有量;对停放地点的划分和标准设定等。对已投放的单车还未找到适合的管理办法之前,不少城市宣布暂停新增投放共享单车数量,的确是明智之举。

    中国自行车协会官网显示,到2017年底,预计共享单车的投放将达到2000万辆。2000万辆单车陆续报废,将产生近30万吨的废金属,相当于5艘航母的结构钢的重量……而据介绍,我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回收一辆废旧单车的费用甚至超过了购买一辆新车,致使单车公司缺乏回收的积极性。

    共享单车的出现,还为我们的市民素质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6月21日,3Vbike单车宣布停止运营,而它开始运营的时间是2月26日。短短4个月,其投入的1000辆单车只剩不到50辆。车都去哪儿了?在法制不及的地方,约束人性的主要是道德和教养,而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大部分是年轻人,难免令人心生担忧。乱停车、闯红灯、人行道上骑行……究竟是怎样的成长,才造就出了连城市生活常识都欠缺的“奇葩”?

    共享单车问世不到两年,其监管和运营维护已迫在眉睫。出台指导意见其实只是第一步,若不能继续严格规范管理,谁知道共享单车将“骑”向何方。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