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的城市发展也好生态建设也好,要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乡愁是一种朦胧而缥缈的情感,常常需要寄托于具体的物上得以体现。如同余光中先生在诗中所写:“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那么,什么是我们这辈人的乡愁呢?
任何一个城市中,湿地都是最灵动的部分。中国五千年的城市发展史是一部人类逐水草而居、倚傍湿地繁衍生息,直至聚落成城的历史。过去的中国,城市化建设水平不高,随处可见高山河流、小溪湖泊,其间虫跳蛙鸣、绿草莹莹,这些湿地陪伴我们的童年时光与少年生活,构成了心底故乡情怀的一部分。
所以说,湿地的生态建设关乎每个人记忆中的乡愁,更关乎我们留一个什么样的故乡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回想。健康的湿地是实现“绿”水的重要途径,湿地景观是城市生态环境结构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支持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城市中的湿地可以调蓄雨洪、削减内涝;提供生物栖息地,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强河道水体和岸带之间的交流,改善甚至净化水质;提供优美景观,美化居住与工作环境并提供游憩空间。
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将会有更多的人从乡村来到城市,更多的孩子出生在城市。
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严格保护好现有湿地,保证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不再减少、零净损失,同时提高湿地生态质量、提升湿地生态功能;另一方面,也对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时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城市建设的突出地位,在城市中保留甚至重建一些湿地生态系统,在繁华喧闹中为人们创造出一块宁静自然的天空,弥补城市中自然的缺失。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是新一代领导集体的高瞻远瞩,更是丰富发展了区域经济和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论。
良好的湿地不仅孕育生命,也寄托着故乡情怀。希望未来孩子们的乡愁里不仅有高楼大厦,还有泽水萦绕、草木葱茏。
(作者系中国林业科学院湿地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