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17日 星期四
百年韶华 钢铁人生
——追忆柯俊院士
理学工学史学 科学俊彦
天文地文人文 杏坛宗师
柯俊院士百岁华诞座谈会(2016)

    □王渝生

    8月8日,国际著名材料物理学家、科学技术史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柯俊先生在京逝世,享年101岁。噩耗传来,我国科技界、教育界一片悲伤,我们沉痛悼念和深切缅怀柯俊先生。

    立志“科技报国”

    1917年6月23日,柯俊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祖籍浙江省黄岩县(今台州市)。他在长春初中毕业后,只身到沈阳念高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柯俊来到天津,先后就读于河北省立第一中学(今天津市第三中学)和河北省立工业学院高中二科。1934年,入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化工系。

    1935年“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爆发,柯俊作为天津学联的骨干之一,高举着“天津学生请愿团”的大旗,组织和领导了天津学生的“一二·一八”大示威。1937年7月天津沦陷,他流亡到武汉,在武汉大学完成最后一年的学业。1938年大学毕业后,他参加到抗日战争中,先是负责民营工业的搬迁工作,后赴越南、缅甸、印度组织抗战物资运输。1944年,柯俊怀着“科技报国”的理想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1948年获自然哲学博士学位,从事合金中相变机理的研究,并担任理论金属学系讲师,享有终身教职任命。

    新中国成立后,柯俊毅然决定回到祖国,他向挽留他的朋友说:“我来自东方,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一吨钢在那里的作用,远远超过一吨钢在英美的作用。尽管生活条件远远比不过英国和美国,但是物质生活并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最重要的。”

    瞄准国家战略需求

    柯俊回国后,在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先后任北京钢铁学院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物理化学系主任、北京钢铁学院副院长。1956年初,主持筹建北京钢铁学院金属(材料)物理专业及金属(材料)物理化学专业,主讲过金属物理、相变与扩散、金属物理研究方法及材料科学与工程方法论等课程,培养有关冶金金属材料研究人才,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1958年以来,柯俊积极为国家节约战略金属物资,开发国内急需的新材料制备工艺及质量研究,如节约镍钴的电热丝电热材料、电表用硬磁材料、稀土元素在钢中的应用,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在那段物质条件艰苦,政治运动频繁的岁月里,柯俊以对科学事业的忘我追求,立足国情,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开展了耐热合金、永磁合金、半导体材料、超低碳贝茵体钢等一系列战略材料的研究,并非常注重解决工业生产、国防工业中的实际问题。

    “文革”期间,柯俊受到不公正待遇和残酷批判,然而依然坚定对社会主义祖国、对党的信仰,并在拨乱反正后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文革”后期,柯俊提出将研究冶金、材料的科技手段与考古工作紧密结合,开拓了冶金科技考古的学术方向,并创设了科学技术史国家重点学科。柯俊领导并亲自参与中国冶金史的研究,阐明中国生铁技术的发明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作用,取得突破性进展。

    柯俊几十年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在钢中首次发现了贝茵体切变机制,是贝茵体切变理论的创始人。20世纪50年代首次观察到钢中马氏体形成时基体的形变和对原子簇马氏体长大的阻碍作用;80年代系统研究铁镍钒碳钢中原子簇因导致蝶状马氏体形成,发展了马氏体相变动力学,并指导开展微量硼在钢中作用机制的研究。柯俊于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学部常委。他是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奖获得者。

    20世纪90年代以来,柯俊把主要精力转向另一个具有战略性高度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与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委的科学家、教育家,如张光斗、张维、路甬祥、师昌绪院士等,一起共同探讨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调研起草了中国科学院技术学部送国务院领导的专题报告,并于1996年承担了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中“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同年在北京科技大学主持了冶金及材料工程拓宽专业的试点班,志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学风严谨,崇尚实践

    柯俊拥有渊博的学识和独有的人格魅力,为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树立了榜样。他治学严谨务实,不断创新教法,将科技前沿引入课堂。他为人谦逊豁达,质朴儒雅,平易近人。他对学生要求严格,曾给自己指导的博士生论文答辩投弃权票。他与考古部门合作,如果考古报告不发表,他主持的相关鉴定报告就不发表。柯俊的严谨学风,使得他在学术界赢得广泛尊重。正是以柯俊为代表的老一代钢院人的严谨治学,奠定了北科大“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对于名利,柯俊非常淡泊,他受邀到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作报告,不讲排场,甚至自付旅费,退邮酬金。

    柯俊关爱后学,为祖国培养青年学术人才不遗余力。他利用自己在国际学术界的人脉,不知推荐过多少学生、青年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研究机构深造,他们中的一些人现已成长为院士、长江学者或优秀的科学家。

    我有幸在1980年代,柯俊院士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前后,因工作关系得到他的很多教导,也目睹了他为促进中外科技史界的学术交流,为中国科技史学科在世界科技史界的地位提升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杰出贡献。

    后来,我调到中国科技馆工作,柯俊为科技馆建设特别是中国科技馆新馆立项关怀备至,献计献策。甚至在90多岁的高龄还到科技馆演讲。

    2016年6月23日,柯俊院士百岁华诞座谈会在北京科技大学隆重举行。宾客满坐,盛况空前。会上举行了由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编撰的《柯俊画传》首发式和“柯俊科技教育基金”成立揭牌仪式。

    那天,柯俊先生精神矍铄,笑容满面,语言清晰,步履轻盈,同大家频频点头,不时挥手致意。我们都很高兴,祝愿他老人家活到120岁。不想才一年多,他便走了。正是:世有良才天不永,国多哀思树为秋!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学习他的精神,继承他的遗志,共同把我国科技事业推向前进。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