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重污染天气的成因,众说纷纭,不同的专家机构经常会有不同的说法,有的甚至互相矛盾,公众该相信谁3月9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对这种现象给予了回应。
陈吉宁说,近年来,北京、天津等35个城市先后开展了PM2.5源解析的工作,基本弄清楚了PM2.5来源。尽管各地因为产业结构不一样、生产生活条件不一样,污染源的来源和构成有差异,即使在同一个城市,由于季节性的变化,这个来源也会有所变化,但是,从污染治理的政策和措施制定角度看,三到五年的时期里,各地PM2.5的成因相对也是稳定的、清晰的、明确的。
那么出现不同的说法,问题在什么地方?陈吉宁说,由于每一个城市污染的成因不是单一的,是多个原因形成的。所以每个城市在采取污染控制措施的时候,各地都会采取多种措施综合举措来进行。但综合举措背后就会涉及到各方的利益,控制谁,不控制谁,必然涉及到利益问题,从不同的利益角度看,就引发了对一个本来清楚的、客观的污染成因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误解和有意歪曲,带来一些混乱。
陈吉宁说,另外,近些年来也有一些专家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技术领域对PM2.5的成因给了一些新的见解。“这很正常”,陈吉宁说,因为随着污染治理的深化,比如说最近两年PM2.5的二次生成的部分在增加,这里面当然涉及到一些机制机理的变化,专家就要研究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但是,这些见解不是对源解析的否定,是对之前认识的深化。
“从管理的角度来讲,我们非常重视这些研究,对每一个严肃的研究,我们都认真对待。”陈吉宁说,但是也坦率地告诉大家,这里有一些不严谨的研究,带来了很多误解。这些研究还在学术讨论中,还有很大的争议,还不能够上升到科学决策层面。
“我们要让这些研究继续进行下去,但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防止对一些学术观点的过度解读,从而造成社会的误解。”陈吉宁表示,今后,环保部将加强科学家、管理者和媒体公众的对话,把这些复杂的、学术性的问题给大家讲清楚,不要带来误解。
《新京报》2017.3.10 文/王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