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念的觉醒,近年来人们对健康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日前,有专家呼吁将体检纳入医保,引发各界热议,支持者占到大多数。
这个初衷非常好。理论上讲,健康体检有利于及时发现疾病隐患,以最少的成本保障全生命周期健康。国外有研究表明,在预防上投入1元钱,能节省医疗花费8元钱。
然而,从医保本身的定位看,其主要作用是保基本,即补偿居民基本医疗、基本药物的支出,保障每一位居民有医可用、有药可吃。而体检针对的是健康人群,目前尚不属于基本医疗服务范围。从保障水平看,我国基本医保体系由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医疗救助等制度构成,其特点是广覆盖、低水平。想进一步提升保障水平,就必须考虑承受能力。
近几年来,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由于筹资水平不高,加上大病保险、重特大疾病救助、门诊大病统筹等险种与项目纷纷纳入报销范围,看病费用不断上涨,基金支付压力持续加大。体检直接纳入新农合、居民医保,未必是审慎且合适的选择。
从当前情况看,可以从个人账户结余想办法。人社部2015年统计公报显示,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结存6000多亿元,个人账户积累4429亿元。由于3种基本医保饥饱不均,可能会造成一个家庭内参加居民医保、新农合的成员钱不够用,而参加职工医保的成员钱花不出去的怪现象。因此,不妨将个人账户改造成家庭健康账户,专门用于补偿家庭成员购买健康体检、疫苗、健身等的支出,全家共济使用,量入为出。如此既不违背基本医保的定位,又能盘活巨额个人账户结余资金。
健康管理不仅要解决好谁来埋单的问题,更要处理好谁来监管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保险机制来对健康体检服务进行准入、运行、退出的全程监管,防止“花了钱买不来健康”。
设立家庭健康账户,购买健康服务,符合健康新理念,也是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在此基础上,逐步转向以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才能更好地建设健康中国。
《人民日报》2016.12.23文/李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