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7日 星期一
破“四唯”立新标 激活人才引擎
——青海着力建立多元化职称评审机制
职工在青海省西宁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现场参加染缸装卸纱技能比赛。新华社记者 张龙摄

◎本报记者 张 蕴

  前不久,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家好因参与完成“万吨级干喷湿纺高性能碳纤维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通过破格评审取得正高级职称。

  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通过建立多元化职称评审机制,近3年每年有1.2万余名专业技术人才晋升职称,其中426名农牧民“土专家”、4115名基层工作者、128名能工巧匠通过专项评审实现职称跃升。

  “我们打破‘四唯’枷锁,让创新价值成为职称评审核心标尺。”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负责人指着实时更新的职称评审系统大数据平台说。闪烁的屏幕上,“直通车”“双定向”“绿色通道”等创新政策已覆盖全省54个特色专业领域。

  草原牧场变“职称考场”

  在海拔3000米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牧民才让扎西没想到自己放了大半辈子牦牛,竟然能够凭借独创的高原牦牛疫病防治技术获评畜牧师职称。这位只有初中学历的“草原赤脚医生”,研发的藏药配方使当地牦牛成活率提升40%。如今,他带着20多名牧民组建合作社,年产值突破800万元。

  这正是青海职称制度改革的缩影。青海省在全省建立农牧民职称评审体系,将“牛羊养得好、青稞种得优、手艺传得广”纳入评价指标。评审现场从会议室搬到草原牧场,专家团在牛羊圈舍里考核实操技能,牧民们用藏语答辩。

  中国电信青海分公司的机房里,高级技师张春旭正在调试5G基站设备。作为全省首批“工人教授”,他带领团队成员攻克的“高原基站防雷击技术”使设备故障率下降75%,相关成果被写入行业标准。

  “技能人才以前只能在技工‘赛道’里比拼,现在能跨入工程师序列,职业天花板被彻底打破了。”张春旭感慨道。

  量身定制晋升通道

  在柴达木盆地深处,青海油田采油班班长史昆办公室墙上挂着的正高级工程师证书格外醒目。这位扎根基层28年的石油工匠,带领团队成员研发的“油气井风光一体化绿色智能注剂工艺”使单井日增油2.1吨,年创效超3000万元。

  “评审组专门到采油现场,看我如何用自制的‘土设备’解决世界级难题。”史昆摸着自主研发的井下机器人模型对记者说。

  青海通过建立多元化职称评审机制,对重点产业人才实行“一企一策”定制化评审。在光伏产业基地,工程师们凭电站实际发电增益参数申报职称;在盐湖化工车间,技改降耗数据成为核心评价指标。

  随着改革深入推进,青海全面推行职称“云上评”,相关做法被人社部列为全国人才人事领域信息化便民服务创新提升行动典型案例。

  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近3年增长87%,其中35%通过“非公有制企业专项评审”获得职称。

  “过去人才在民营企业中,无论有没有职称,待遇和机会都差不多。但现在不一样了,职称与股权激励、项目申报直接挂钩。”青海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小强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