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迎霞
近日,记者在宁夏泰和芳纶纤维有限责任公司纺丝车间内看到这样一幕:随着卷绕机高速运转,比头发丝还细的芳纶丝瞬间就缠绕在纸管上。芳纶丝在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用途,但人们很难想到,它的初始原材料竟然是煤炭。
当前,宁夏正在通过设备更新、技术赋能、低碳改造等措施加速传统产业迭代升级。在科技助力下,一块块煤炭变为油、化为丝,实现了华丽变身。
煤炭是宁夏一宝。2024年,宁夏全区煤炭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居全国第八;保有储量超过320亿吨,居全国第十。
现代煤化工是通过先进的煤炭液化、气化技术,将煤炭转化为煤制烯烃、甲醇、氨纶、芳纶、石墨等产品,实现价值倍增。作为全区主导产业之一,宁夏现代煤化工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后劲也非常足。2024年,全区现代煤化工总产能已经达到3000万吨,其中煤制油总产能连续三年超过400万吨,居全国首位;煤制烯烃产能达到470万吨,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我们的对位芳纶产品产能稳居全国第一,并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宁夏泰和芳纶纤维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孙德卫介绍。对位芳纶具有高强高模和阻燃等性能,强度是钢丝的5至6倍,在光缆增强、石棉替代、复合材料、个体防护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是航空航天、信息技术、汽车工业等领域的重要基础材料。
汽油、柴油、甲醇、烯烃、电石、焦炭、活性炭……除了芳纶,煤炭还能“变身”多样产品。
“‘十四五’以来,我们大力支持现代煤化工产业科技创新,聚焦煤制油、煤基烯烃等领域,组织实施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余项,有力提升了区内企业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能力。”宁夏科技厅高新技术处副处长周冬芝说。
宁夏现代煤化工领域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技术成果中,很多是东西部科技合作取得的。
产自贺兰山深处的太西无烟煤,以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特质赢得“乌金”美誉。为了让这一珍贵的化石能源发挥出更大价值,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不断探索。在开发活性炭、电锻增碳剂和石墨化炭基产品的基础上,该公司近年来开始利用太西无烟煤研发制备锂电负极材料。该项目分三个阶段实施,期限为3年,由公司炭基新材料研发创新团队和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合作进行。
2023年,项目完成第一阶段工作,开发出太西煤基锂电负极材料成套技术,在太西片区搭建了百吨级的中试装置。2024年,项目进入第二阶段,将百吨级中试生产装置改成连续生产装置。第三阶段,项目将建设4万吨级的锂电负极材料生产线,为后续市场开拓奠定基础。
这是宁夏借助“东风”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的缩影。从东向西,来自高校、院所、企业的化工先进技术成果、科技人才等创新资源不断流动、聚合。
“我们借助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有效汇聚了区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助力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加速升级、集群发展。”宁夏科技厅科技人才与对外合作处处长徐小涛说。
2020年,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落成国内首批、西北首家化工园区中试基地——宁夏宁东现代煤化工中试基地。该基地旨在实现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的“造血”功能,为东西部产学研合作、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打造重要平台。
今年,宁夏将坚持提高效率效益原则,奋力打好能源安全绿色发展攻坚战。全区上下将在现代煤化工领域深入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三年行动,实现新增煤炭产能800万吨目标,并建设现代煤化工绿电园区。
“在把资源能源优势转化为竞争和发展优势的过程中,科技将会发挥更大作用!”徐小涛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