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洪升在特种玻璃生产一线。 受访者供图 |
【百家话职教】
◎本报记者 都 芃
身穿整洁利落的工装,头戴一顶安全帽,在中建材光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示范性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中国建材总院高级技师洪升仔细查看着每一块下线的光电玻璃产品。
入行36年来,洪升先后开发出多项与特种玻璃熔制成型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在我国光纤预制棒/管、防光晕光电玻璃等特种玻璃研发及产业化领域作出重要贡献。如今,洪升正将高超纯熟的技能手艺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给更多青年人。
玻璃熔制容不得半点马虎
记者:最初,您如何进入现在的工作领域?
洪升:我目前在微光夜视领域从事高性能光电玻璃的熔制成型工作。我参加工作时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中国建材总院还是事业单位。我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在总院里感觉“低人一等”,所以那时我每天都在“混日子”,工作态度自由散漫、敷衍了事。
直到有一天,时任中国建材总院玻纤所(现总院北分玻纤事业部)所长的李国恩找我谈话,指出了我在专业知识、技术操作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他的批评教育一下子就把我说醒了,我决心要好好干。
后来,一位中建材光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总工艺师把我调到了他所在的玻璃熔制部门,开始对我进行悉心指导和培养。从那时起,我开始接触光电玻璃熔制工作,一直干到现在,也算取得了一点成绩。
记者:要干好您这一行,需要具备哪些品质?
洪升:要干好光电玻璃熔制工作,首先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光电玻璃熔制过程复杂,从配料开始,各种原料就要按比例配置。多一克、少一克,对玻璃的光学性能都有影响,容不得半点马虎。到了熔制阶段,一方面要盯紧炉温,温度稍有不对,玻璃质量就会出现问题;另一方面,也要仔细观察玻璃液状态,其颜色、透明度一旦有变化,就需要马上调整工艺。有时候,一个小气泡没处理好,整块玻璃就变成次品了。
所以,做工作必须要有责任心,要时刻把产品质量放在心上,对每一道工序负责。出了问题不推诿,主动找出原因并积极解决。现在光电玻璃熔制技术一直在进步,新的设备、工艺不断涌现,这也要求我们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主动了解行业动态,学习新的操作方法,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记者:在您的职业生涯中,哪个技术攻关、工艺升级的案例让您印象深刻?
洪升:2012年开始的防光晕光电玻璃第三次技术创新让我印象很深。防光晕光电玻璃高温粘度极大,熔制工艺困难,且内质较差,材料利用率不超过10%。在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支持下,我参与的项目团队开始就熔制成型技术进行攻关,先后开展了大容积铂金坩埚、漏料成型技术和成套设备的开发。
那段时间,团队成员以厂为家,先后解决了玻璃内存在气泡、条纹、闪点等缺陷的难题,使玻璃的成分均匀性、批次稳定性、生产效率等都得到大幅提升,为高性能防光晕光电玻璃批量生产、走出国门提供了坚强保障。
工作室成为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
记者:您负责的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示范性创新工作室,主要围绕哪些方面开展工作?
洪升:工作室成立时间还不长,目前主要是在玻璃成分系统优化,以及高性能光电玻璃熔制新工艺等方面展开工作。更重要的是,创新工作室作为推动技术进步与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为新质生产力培育能工巧匠的重任。
记者:工作室在传承技能经验、加快人才成长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洪升:工作室建立了导师带徒制度,会选拔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骨干员工作为导师,与年轻人才结成“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师徒关系。导师们不仅传授专业技能,还分享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技巧。
工作室还建立了知识管理与分享制度,搭建起专门的知识管理平台,鼓励工作室成员将项目经验、技术总结、创新成果等上传至平台。我们会对贡献优质内容的成员给予奖励。这一激励机制促使大家积极分享,形成了知识共享的良好氛围。工作室还设立了固定的经验交流日,在这一天,工作室成员可以围坐在一起,分享近期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整个交流过程鼓励成员提问、讨论,激发思维碰撞。通过这种开放的交流模式,青年人才能从多个角度获取经验、拓宽视野。
记者:目前,工作室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洪升:通过一系列举措,青年人才成长迅速。许多新员工在短时间内就掌握了工作所需技能,能够独立承担项目任务。目前,工作室中取得技师和高级技师职称的人员有6人,其中3人分别担任一线车间主任。
同时,得益于工作室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人才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工作室创新成果丰硕。过去3年里,工作室取得的专利数量增长了50%。
营造职教发展的良好氛围
记者:回顾您的成长道路,您认为优秀的技能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特质?
洪升:一是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渴望是推动职业技能提升的核心动力。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每当接触到新的工艺、设备或理念,我都会迫不及待地深入探究,主动查阅资料、参加培训,了解其原理与应用场景。这种求知欲让我能够紧跟行业发展步伐,不断拓展自己的技能边界。
职业技能的提升之路并非坦途,会遇到各种技术难题和挫折。这要求技能人才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与较强的抗挫能力,能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实现技术突破。
在职业技能领域,细节决定成败。无论是操作精密仪器,还是执行复杂工艺流程,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严谨的工作态度也是技能人才必不可少的特质。
行业发展日新月异,跟不上发展趋势就会被淘汰。所以,技能人才还需要敢于突破传统,尝试新方法、新思路,在创新中不断成长。
记者:您认为,在职业教育中,应采取哪些措施培养这些特质?
洪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接触不同领域的职业技能,通过参观企业、实验室,参加技能体验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同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培养他们主动钻研的习惯。
在培训和实践中,也要为年轻人设置具有一定挑战性但又可实现的任务。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引导他们自己思考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抗挫力。例如,在项目实践中,故意设置一些小的技术障碍,让他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毅力。同时,开展挫折教育课程,让他们正确看待失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
此外,在职业技能培训初期,就要注重培养青年人才的细节意识。应制定详细的操作规范和质量标准,要求他们严格遵守,并通过反复训练,让注重细节成为他们的工作习惯。
记者:着眼未来发展,工作室还将在哪些方面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更多能工巧匠?
洪升:未来,工作室将通过聚焦前沿技术、深化产教融合、搭建交流平台以及参与标准制定等多方面举措,持续发挥引领作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源源不断地培养能工巧匠,推动行业创新发展。
比如,我们将密切关注人工智能与新能源领域中新兴技术的发展动态,积极探索这些技术在机械冶金建材行业的应用场景;与职业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实验室等,将行业实际需求和最新技术融入职业院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
记者:当下,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仍然不够充分。您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帮助全社会树立针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知?
洪升:我认为要从观念重塑、提升质量、完善保障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
首先要持续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成果,全方位展示职业技能人才的杰出贡献。比如加大力度宣传职业院校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的优异表现,以及他们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取得的突出成就。通过真实、生动的案例,让社会大众了解到,职业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同样具备很高的专业素养。
同时,职业教育自身也需要不断完善,提升质量、增强吸引力。职业教育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与教学体系,紧密对接市场需求,确保课程内容紧跟行业发展前沿,可以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式教学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提高职业人才的薪资待遇和福利保障水平。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给予薪酬倾斜,设立技能津贴、项目奖励等。此外,在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给予职业技能人才与其他专业人才同等的政策支持,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增强职业吸引力。
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人才的偏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出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职业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