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6日 星期四
境外合格评定制度带来的启示

【他山之石】

  ◎王若冰

  认证评价在境外通常被称为“合格评定”,多指由第三方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人员符合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合格评定活动。

  典型的境外合格评定制度构建往往分以下几步。

  首先,他们会以全产业链为服务对象,先提出一个广受认可的目标口号,如“可持续发展”“消弭鸿沟”等,产业链上的所有个体和组织对此都无法提出异议。

  其次,大型头部企业专门拿出一笔基金给第三方非政府机构,在产业技术发展的同时快速形成合格评定的各种标准、流程、制度。合格评定制度建设与产业进步同时进行,不存在先后之分。

  第三,第三方机构会以“大宗用户采信”为目标进行市场拓展,在规则制定过程中充分征求利益相关方的意见,然后迅速在全产业链拓展会员,将更多企业纳入其体系中。

  合格评定活动实施时往往不是简单遵循固有的制度,而是灵活借鉴合格评定功能法,创新融合“一方自我声明、二方审核、三方验证”、供应链认证、产销监管链管控等方式。由于全产业链上的评价点很多,对全流程采用严格的第三方认证不太现实。比如,一些农场主生产的原料产品,只需要其提供施肥、治虫等流程记录作为自我声明即可;对于一些简单工艺产品,由购买方进行检测审核;而对于一些复杂工艺流程、产品,则通过严格的第三方认证机构作出认证评价。这种灵活实用的合格评定制度,在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也让产业链上的各方都有获得感,更有利于其拓展会员。

  境外合格评定制度通常依托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发起,设立专门的机构运行组织,这种运行管理方式更易于得到公众认可。它们通常仿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标准体系和管理流程,以采购商的要求为出发点,给出覆盖产业链的标准框架和基本原则,构建一套合格评定规则。

  这种规则在我国其实可能只是个团体标准,连国家标准都谈不上。但是这种由第三方机构实施的规则,既符合采购方的需求,又契合技术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能迅速推广覆盖至全产业链的大部分企业,因此各方都愿意“买账”。

  这种覆盖全产业链的合格评定制度,对于生产链各个环节全面评价和掌握,牵一发而动全身,极易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准入规则壁垒,进而影响贸易格局,对于拥有极少话语权、较低贸易份额的国家、组织和企业而言,极其不利。

  因此,我国亟待建立适配新业态发展所需的系统集成化认证评价技术体系,并配套相应的支持政策和监管体系。假以时日,中国自主的认证评价体系必将发生质的飞跃,为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师)

  本版图片除标注外由受访者提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