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7日 星期一
继承发扬“德清模式” 打造县域经济样板
在浙江省德清县的浙江恒立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内,工人正在赶制金属加工结构件产品。王树成/视觉中国

【区域创新大家谈】

◎周国辉

  40年来,科技创新“德清模式”在发展中迭代,在演化中成熟,从点上先行探索到全域创新突破,从科研联合体到区域创新共同体,从探索创新模式到打造创新生态,从追赶科技创新到走向科技前沿,引领县域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

  总结科技创新“德清模式”40周年发展经验,需要从三个方面思考“德清模式”,从而更好地指导县域经济创新发展。

  一是始终感应时代的脉搏,走敢为人先之路。“德清模式”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同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科学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在这一背景下,德清砖瓦厂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首创“科研生产联合体”,拉开了产学研合作的序幕。

  “德清模式”迭代于本世纪初。当时浙江省提出“八八战略”,要求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合作交流。德清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形成“政产学研金介用”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德清模式”蝶变于新时代。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打造三大科创高地,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德清以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落户为契机,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形成“德清模式”新范式。

  可以说,“德清模式”的精髓,就在于坚持实践第一、坚持群众首创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开拓创新。别人不敢想的,德清想到了;别人想到但是不敢做的,德清大胆尝试去做了。“德清模式”的成功实践,是浙江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精神的真实写照。这是“德清模式”最本质的精神,也是“德清模式”最具生命力的特质。

  二是始终顺应战略发展要求,走借梯登高之路。德清发展靠什么?通俗点讲,就是靠“联姻”。首先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与上海、杭州“联姻”。这些年,德清始终把“接沪融杭”作为县域发展的主战略,成为杭州都市圈重要节点县和长三角创新链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有力提升了县域高质量发展能级。其次是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与高校院所“联姻”。这几年,德清举全县之力引进并建设“家门口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在上海、杭州、深圳、武汉等地设立“科创飞地”,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合作设立8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德清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支撑。

  三是始终遵循创新的规律,走“四链”融合之路。“德清模式”的最初内涵,是通过体制改革,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问题备受关注,20世纪80年代更是如此。“德清模式”让原本在科研院所“高深莫测”的技术和成果迅速在企业转变为新产品、转换为新财富,使人们看到了科技创新与经济结合的巨大威力,用事实生动诠释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

  浙江精神共12个字: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可以说,“德清模式”就是浙江精神的具体实践。

  总结“德清模式”,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德清模式”。下一步,推动德清县创新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善观大势,全面深刻理解把握新发展理念。德清完全有基础、有条件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走在前列。当前,浙江省包括德清在内,高质量发展面临资源要素缺乏、发展动能减弱、发展空间受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新的“成长的烦恼”。面对这些发展瓶颈,必须彻底改变过多依赖物质资源消耗、规模粗放扩张的产业发展模式,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要把经济增长动力从依靠人、地、钱这些生产要素的积累,转变为依靠创新驱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要切实从单纯追求GDP的旧发展理念,转变到追求人民福祉改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发展理念上来。

  二是善谋大局,积极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样板。德清蝶变发展的基础已然具备、苗头已经显现、机遇近在眼前,超前布局的先机正一步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必将产生巨大的发展爆发力。下一步,德清要树立“一切围绕产业转、一切围绕产业干”的理念,加快打造高端装备650亿集群、生物医药300亿集群、绿色家居450亿集群、“地理信息+车联网”600亿集群,推动优势产业强链、新兴产业优链、未来产业建链。同时,德清还要扶优扶强家装木业,提质增效印染、水泥、铸造、墙材等四大传统产业。

  三是善行大道,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德清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于做好县域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狠抓科技创新的自觉性和内生动力,积极探索县域科技创新“新时代德清模式”,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县域样板。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德清历来有改革创新的基因底蕴,锐意改革、崇尚创新的鲜明特质,一定可以在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出一条新路,加快打造“改革创新高地、品质生活新城”。

  (作者系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