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地方两会】
◎本报记者 华 凌 张 晔
张毅力
新年伊始,热潮涌动。记者从地方两会了解到,各地正加速布局,向着更高水平的科创中心目标迈进。作为全国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北京全力推动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迈向更高水平;江苏构建实验室矩阵,加速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河南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推动国家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建设实现新突破。各地的创新实践,既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又为科技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北京:推动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医药健康产业规模首次迈过万亿元门槛,这一年,北京市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经济总体呈现出稳定向好的态势。在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北京市交出亮眼成绩单。
根据北京市“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那么,北京如何推动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体系化优势更加突出,已建立起以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为支撑的央地协同创新体系。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落地为标志,法治化保障体系也基本成形。”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关村实验室总工程师傅首清表示。
记者了解到,北京将积极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建立投入增长机制,重点培育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等20个未来产业。北京市将加快6G实验室和6G创新产业集聚区等项目建设,打造低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先导区,完善首批10个育新基地功能,支持一批种子项目落地转化,梯度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此外,北京市还将强化应用场景的引领作用,加速商业星座组网等试点示范项目的推进,并计划举办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以实际行动推动未来产业的蓬勃发展。
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1月2日,我国通信与信息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在南京竣工。近年来,江苏努力构建实验室矩阵,加速聚合科技力量。“江苏科技创新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创新之花’结出更多‘发展之果’。”江苏省省长许昆林在江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期间表示。
2024年9月,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南京、苏州为核心承载区,推动高校与企业“双向奔赴”。“借力协同创新,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将极大加速。”江苏省政协委员、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闵大勇告诉记者,近期,公司研制的双结单管元器件室温连续功率超过132瓦,工作效率达62%。技术突破的背后,由企业与12家高校院所组建的创新联合体功不可没。
目前,江苏正瞄准具有强劲驱动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高地、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先行地持续发力,制定“任务书”、拿出“时间表”,把“路线图”变为“施工图”,努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扎实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河南: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
1月10日,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科技城百强榜(2024)》,中原科技城在全国348个科技城(科学城)中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排名第15,相比2023年跃升4个位次。在河南两会期间,河南省政协委员、省科技厅厅长张锐介绍,河南以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和中原科技城融合发展为引领,大力推动科创项目集聚、平台共建、人才引进、主体培育,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推动国家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建设实现新突破。
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2025年要强化一流创新生态构建,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中原科技城是河南构建“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的关键支点,事关现代化河南建设全局。
为此,民建河南省委提出建议:对标国内外先进科技城,加快推进中原科技城建设;加快布局大科学装置,推动科技创新再起高峰。
打造创新高地,高端人才是支撑。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完善人才评价和政策支持体系,大力引进顶尖科学家等高端人才。围绕如何把郑州打造成一座青年人才聚集高地,河南省政协委员苏新提交了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的提案。“探索建立青年人才编制‘周转池’,畅通招才引智‘绿色通道’,积极落实‘百万大学生留郑计划’,全面集聚青年人才。”苏新说,这需要当地大力支持青年就业与创业,不断优化青年教育与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