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本报记者 韩 荣
1月16日,记者走进山西潞安煤基清洁能源公司,只见在潞安180万吨/年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以下简称“180项目”)生产现场,百米高塔比肩耸立,银色管道纵横交织,一幅现代煤化工产业蒸蒸日上的发展新图景正在绘就。
2024年12月31日夜里,在潞安化工集团山西潞安煤基清洁能源公司调度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生产数据不断跳跃着。在2024年的最后一秒钟,大屏幕上的数据停止跳动,定格在了102.88万吨。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项目投运至今,年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吨!”该公司生产技术部副主管呼延俊敬激动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作为一家传统的能源企业,潞安化工集团用了近20年时间,实现了从“一块煤”到“一滴油”的转变。如今,“点煤成油”的神奇“魔法”已成现实。
向“高”攀登,攥牢能源命脉
早在2006年,潞安化工集团这家传统煤矿企业便走上了向精细煤化工转型的道路。潞安化工集团山西潞安煤基清洁能源公司首席师张国华介绍,当年,潞安化工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合作,建设了国内首个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其后,山西省提出建设重大转型标杆工程180项目,由山西潞安煤基清洁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管理运营任务。
“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发展煤制油产业势在必行。”张国华回忆,在项目运营之初,由于山西的煤炭特性与煤粉气化技术匹配性较差,煤炭原料需要去陕西、内蒙古购买,仅运输成本每年就需花费数亿元。
“山西人坐在‘煤堆’上,却要去外地买煤,增加了产品成本不说,还不利于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这样的情况,让张国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煤质特性研究是山西煤炭原料化利用的必经之路。”张国华认为,此前研究多从生产端入手,而要想真正实现煤化工原料煤本地化,必须关注煤炭的使用端。
因此,张国华2022年牵头组建潞安清能实验室,开展本地煤气化原料适应性研究及助熔剂研发。在建立国内典型高灰熔点煤种煤质特性数据库基础上,张国华及团队深入山西多地采集煤样。通过不断调整不同助熔剂原料配比,历经上千次试验,团队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态排渣气化炉原料煤助熔剂,解决了山西煤化工行业使用山西煤的问题。
把煤的价值“吃干榨净”的同时,潞安化工集团的产品不断迭代升级。如今,这滴“潞安油”已经敲开了国产化替代的大门。该企业生产出了高密度燃料油、高端润滑基础油、液体石蜡等系列产品,开发出5大类54种产品270个型号的煤基合成产品,部分产品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向“新”而行,掀起绿色革命
穿过数千米的各类管道和反应器,黑色的煤炭变身为CTL全合成基础油、费托烯烃、液体石蜡、稳定轻烃等,经过燃烧等反应后,废气会通过回收利用,而留下并缓缓排出的只有水蒸气等无污染气体。这是记者在山西潞安煤基清洁能源公司看到的一幕。
当今时代,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如何答好绿色低碳发展这道时代必答题?山西潞安煤基清洁能源公司用行动作答:不断推动绿色技术“上新”。
“曾经,处理生产废气需要点燃156米高的火炬,排出的火焰有三四十米高,远远望去高耸夺目。”该公司项目技术部潘利鹏介绍,如今,经过技术攻关后,这些气体的有效成分被应用到3台锅炉里,和煤进行掺烧,实现了回收利用,不仅变废为宝,还提升了经济效益。
除了变“废气”为“燃气”,潞安煤基清洁能源公司在节水方面也有妙招。该公司安全监察部环保专员高阳介绍,化工原料在反应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作为介质。为了实现废水的循环利用,潞安煤基清洁能源公司将整个水系统升级改造为“零排放”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通过预处理、生化、中水回用、膜浓缩、蒸发结晶等工艺处理后全部回用,实现了废水“零排放”。
在持续的探索中,该公司于2023年3月获得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
潞安化工集团的转型突破之路并不是一个孤例。近年来,我国煤化工产业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紧跟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方向,不断植入“绿色基因”,持续推动传统煤化工与新能源耦合发展,让“高碳经济”“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美丽经济”转变,在创新突围中焕发新生。
(科技日报长治1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