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
科技日报讯 (记者赵汉斌)记者1月13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研究人员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和太阳动力学天文台获取的数据,详细研究了太阳活动区中一个三维扇—脊磁位型中由两步磁重联触发的迷你暗条间歇性爆发,并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一研究对理解太阳活动区的物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论文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报》。
迷你暗条是大尺度暗条的类似物,其空间尺度较小、寿命较短,但发生率较高。它们多数位于宁静区,少数位于活动区或冕洞,其爆发常伴随喷流和环形耀斑的产生。此次研究中,该团队发现,迷你暗条的爆发与扇—脊结构内的两步磁重联过程密切相关。在太阳物理学中,磁重联被认为是驱动太阳活动(如太阳耀斑、日冕加热等)的重要机制之一。
通过对2023年4月7日至8日活动区NOAA 13272中位于扇—脊磁位型内的一个迷你暗条两次间歇性爆发的详细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两次爆发都与扇—脊结构内的两步磁重联过程相关。第一次磁重联发生在小尺度磁环和内脊之间,导致内脊重构。当重构后的内脊逐渐向外脊靠近时,它们在磁零点处发生了第二次磁重联,导致迷你暗条部分爆发。随后,这种两步磁重联过程再次发生,触发迷你暗条完全爆发。
研究认为,两步磁重联是触发迷你暗条两次爆发的主要机制,其中零点磁重联是迷你暗条爆发的直接触发者。磁场外推的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一个三维零点的扇—脊结构的存在。该研究详细分析了日冕零点磁重联前及磁重联期间扇—脊结构内外脊的演化过程,并解释了迷你暗条爆发前零点磁重联的触发机制,揭示了零点磁重联与迷你暗条爆发之间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