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5日 星期三
农机农艺融合提高再生稻单产
科研人员在进行再生稻秧苗宽窄行插秧作业。 受访单位供图

◎本报记者 张 晔  通讯员 吴 奕

    “株距12厘米,两季总亩产969.34公斤;株距14厘米,两季总亩产894.12公斤。”随着测产专家播报数据,田间地头发出阵阵欢呼,现场观摩的高校院所专家、种田大户也激动地鼓起掌来。这是前不久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墩上街道河口村水稻测产时的场景。再生稻亩产创新高,离不开农机农艺融合模式的助力。

    在河口村占地6亩的试验田里,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教授李耀明团队已进行了大半年的试点工作。“2024年3月育秧,4月26日宽窄行插秧,8月16日头季收获,11月初再生季收获……”团队成员对每个时间节点都记得清清楚楚。

    “一种两收、产量高、成本低等优势证明,再生稻是节本增效的水稻种植方式。”李耀明介绍,目前,我国再生稻种植面积约为2000万亩,全国适宜种植面积达5000万亩。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再生稻已成为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有效途径之一。

    头季收割时碾压率高,一直是制约再生稻推广的难题。尽管团队此前已研发出履带全喂入式再生稻联合收获机,将头季收获的碾压率从40%左右降低到25%左右,但李耀明觉得还不够,“有碾压就意味着有损失,整米率低,严重影响了再生稻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实现从高碾压到低碾压再到零碾压的转变,李耀明团队探索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农机农艺融合,宽窄行种植收获。李耀明集结江苏大学、扬州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池州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组成多学科交叉团队,在河口村开展了“再生稻提高单产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试点工作。团队选用“泰两优1332”水稻品种,使用精量播种技术、宽窄行机插方式,实施科学田间管理,并采用直行无碾压收获方法。

    “宽行水稻光照充足、通风好,穗头长得大,最多分蘖出了22组。”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戴其根说,边际效应使宽行植株的穴有效穗、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有了很大提高,保证了头季水稻产量。

    同时,团队还对履带全喂入式再生稻联合收获机进行了自动对行等多处改造升级,实现了头季水稻的直行无碾压收获。这显著提升了再生季水稻产量,同时保证了再生季水稻的成熟一致性,提高了出米率和整米率。

    测产结果表明,在宽窄行机械化种植模式下,株距12厘米的再生稻头季及再生季总亩产比常规种植方式提高了12.1%,株距14厘米的总亩产提高了3.3%,产量显著提升。

    “农机农艺融合模式下,再生稻亩产的突破将极大提升其经济价值,推动再生稻大范围推广。”李耀明说。

    李耀明团队计划,2025年,在安徽、江西、江苏、重庆等地,将基于宽窄行的农机农艺融合再生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方案推广至1万亩,2026年推广至10万亩以上。李耀明说,团队将根据再生稻品种、种植地气候环境等因素,不断调整种植方案,在提高再生稻产量和品质的同时,确保再生稻绿色种植、生态种植。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