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举在展示稻蟹养殖基地的螃蟹。 受访者供图 |
本报记者 代小佩
2024年底,在吉林省科协组织下,吉林省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来到吉林省梅河口市。当日气温零下十几摄氏度,吉林省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成员之一、吉林农业大学副教授王秋举裹着厚厚的棉袄,在田间地头考察。
考察后,王秋举建议村民做好池塘改造,养殖龙虾。村民说:“2025年怎么干,这下心里有底了。”
过去7年,39岁的王秋举长期驻扎农村,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帮助农民增收致富。2024年,王秋举被中国科协推选为科技志愿者先进典型。
上大学时,王秋举学的是水产养殖专业。“既然学的是跟农业有关专业,那么就要去农村那片广阔的天地。”王秋举回忆,从那时起她就萌生了去农村的想法。
2018年,王秋举主动向学校申请驻扎农村。经批准,王秋举在长春市公主岭市南崴子街道南崴子村建立养殖基地。“农村生活条件一般,最开始我住在集装箱。”王秋举回忆。
艰苦的生活环境不仅没有吓跑王秋举,反而坚定了她服务乡村的决心。
每年5月前后,王秋举就像领头雁一样,带领学生“飞”到南崴子村。从春天到夏天,再到秋天,他们连续几个月驻扎在村里,做科研、推广水产养殖技术,为当地村民提供科技志愿服务。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时,学生们无法来基地,王秋举只身前往。但她怀着孕,行动不便。“村民们很热心,一起帮我做实验。”王秋举说,“家人也在农村陪着我。”
经过几年探索,王秋举和团队创立了具有吉林特色的稻渔综合模式——“双边沟+分箱式插秧+侧深施肥”及稻蟹养殖相关集成技术。
利用上述技术,当地稻谷每亩利润由550元增至1100元,水产品每亩利润则增至760元,农户收益显著增加。如今,这项技术在吉林省的推广面积超10万亩。
2021年,在吉林农业大学和吉林省科协的帮助下,王秋举团队参与建立了公主岭稻渔科技小院。
借助科技小院平台,王秋举培养专业人才,与相关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在王秋举等人的努力下,公主岭稻渔科技小院获评“最美科技小院”、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
得益于科技小院的技术服务,公主岭市蓝谷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的蟹田大米获得全国渔米评比大赛金奖。看到南崴子村大米品质获认可,王秋举心里美滋滋。
王秋举回忆,有一次她到农户家,发现农户在家养着几只大螃蟹。“农户说,他们要在家养螃蟹。我们就跟他讲,螃蟹不是这样养的。”王秋举回忆。
这次经历让王秋举意识到,村民光富口袋不行,还要“富脑袋”。为了补上村民的知识短板,王秋举的学生提出:“咱们给农户搞搞科普呗?”
说干就干。王秋举带着学生开始在自媒体平台上做科普。近期,他们还准备在这个平台试水直播,帮当地农民卖大米。
回顾过去7年,最让王秋举欣慰的是,她不仅把技术送到农村,而且把年轻人带到农村。2024年,她的两个学生还在乡村办了企业。
“我将继续把技术送到广阔农村。”王秋举说,她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愿意来到这里,贡献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