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将更多高密对联贴到千家万户的大门上”
——“年货经济新看点”系列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王 晖

    元旦刚过,山东省高密市夏庄镇东李家村村民李善智的自办工厂,提前进入到忙碌的“春节时刻”。

    从早到晚,李善智都蹲守在工厂。只见车间里,机器正昼夜不停地印制着各种畅销对联,有烫金对联、植绒对联、镭射粉对联等多个品种。

    李善智说,从头年10月到来年春节,短短几个月时间,有50多万张对联从工厂装车,运往全国各地。

    高密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故乡,红高粱是这里的独特标志。如今,另一种“红”正让外界刮目相看——红纸对联。

    红纸里的“保密配方”

    在“中国楹联产业基地”东李家村,几乎家家户户生产红纸、福字、春联、年画。记者随机走进一家对联加工作坊,满眼是红彤彤的对联:“一帆风顺吉星到,万事如意福临门”“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

    在国人的春节习俗中,春联地位特殊。人们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写到红纸上,贴到大门上,既是对旧岁的回顾,更是对新年的展望。但在东李家村人心目中,对联是技艺,更是生意。

    高密市红纸对联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然向记者透露:“目前夏庄镇的红纸对联生产以东李家村为主,辐射带动了周边4000多人就业,年产对联产品近8000吨,占据全国市场份额近50%,年产值过亿元。”

    红纸是高密对联的核心要素之一,蕴含着“保密配方”。在当地,红纸经过特殊工艺处理,耐酸、耐碱、耐水、耐晒。印刷出来的春联,颜色鲜亮、不易褪色,早在明末清初就出了名。

    68岁的李兆成是高密红纸对联非遗传承人。记者采访时,他正展示着“绝技”——他手拿一把蘸满红色染料的毛刷,横刷九下,竖刷五下后,白色宣纸就被均匀染成了红色。

    “‘高密大红纸制作工艺’可是代代传承的家族手艺,已有200多年历史,如今还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兆成说。

    推动楹联产品产业化

    大学毕业后,王刚返乡创业成立了山东省东墨文化有限公司,致力于推广红纸楹联文化。对传统的红纸对联产业,以王刚为代表的年轻人有了更多新思考、新角度、新玩法。

    他们紧盯市场、专注创新,不仅引进了专业印刷机、镂空雕刻机等先进设备,还增加了浮雕、压花等先进工艺。

    这使得东李家村的春联、“福”字等产品在工艺、材质、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从最初的红纸黑字发展出金星大红纸、烫金、铜版纸、植绒布等200多个品种。

    同时,年轻的创业者们紧抓电商红利,将春联这个传统产业推上了网络主战场。在网络直播平台展示独特春联文化的同时,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把春联销售到更广阔的市场。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思维。”李然认为,从普通的大红纸到加入科技元素的铜版纸,从印刷体到书法体,从植绒布到烫金彩金,东李家村人不断提高制作技艺,推陈出新来迎合消费者的“口味”。

    高密春联红火的背后,是当地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传承。夏庄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隋佳奕介绍,依托深厚的楹联文化底蕴,镇里整合资源,坚持“政府引导、合作社运作、匠人聚集、全民参与”的思路,成立楹联合作社、楹联基地,鼓励“抱团发展”,既鼓励东墨这样的企业通过机械化生产做优做强,又注重对传统手工作坊的传承保护,在守正与创新中,不断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培育‘龙头企业+党支部+农户’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楹联产品产业化。”隋佳奕说出了夏庄镇人的心声,“我们希望将更多高密红纸对联贴到千家万户的大门上。”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