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本报记者 朱 虹
自2024年11月揭牌成立以来,黑龙江省双鸭山尖山区技术转移中心在一个月时间里就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走访并征集了尖山区20余家规上企业和高企的技术需求;二是梳理出7个制约企业发展的紧迫问题,向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科研团队寻找“解题之道”。
黑龙江省双鸭山尖山区技术转移中心是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黑龙江省工研院”)构建全省科技创新网络体系、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为服务龙江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的高质量成果转化平台,黑龙江省工研院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在平台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积极探索,有效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为黑龙江科技型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创新体制机制 提升转化动力
黑龙江省工研院院长付强告诉记者,在科研机构评价体系中,长期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权重偏低的情况。“重科研、轻转化”的导向,也使得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顾虑,往往不想转、不敢转,也不会转。“必须要从体制机制层面进行深化改革,从源头上扭转这种导向。”付强说。
作为黑龙江省工研院的理事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走在了前列。该校将科技成果转化成效计入教师工作量、岗位评聘、收益分配等环节,并对成果落在黑龙江省内转化的团队,提高10%的奖励比例。这一措施的出台,大大激发了教师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师秦伟拥有多项先进功能材料及涂层制备的技术成果,在黑龙江省工研院的帮助下成立公司。“以前,我们更看重论文和项目;现在,科技成果转化也成了硬指标。”他感慨道,“这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责任。”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对科技成果的评估作价和收益分配,在原有管理体制下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这也是很多科研人员“不敢转”的原因。为此,黑龙江省工研院进行了积极探索。
“转化双方签订协议,由高校授权黑龙江省工研院实施成果转化,在市场价值评估方面确保了专业化和规范化。这样既解决了高校和科研人员的担忧,又保障了科研人员的收益,也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付强说。
科研人员对成立公司、开拓市场等业务不熟悉,这需要技术经理人提供服务。黑龙江省工研院培养了一批成熟的技术经理人,从知识产权评估、转让转化,到收益分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过程服务,有效解决了科研人员“不会转”的问题。
近三年来,黑龙江省工研院成功转化了277项高质量科技成果,培育了72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7家企业已在龙江股权中心挂牌。
汇聚各方资源 助力企业成长
黑龙江省工研院发挥平台优势,逐步构建起一个“技术转移转化+企业培育加速+资本协同投入+产业集聚延展”的全要素、全过程的成果转化运行模式。“我们汇聚资源‘千手’做服务,精准对接‘牵手’搭桥梁,加快科研成果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付强说。
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急需资金和市场支持。而产业型投资机构考察项目时,往往注重产业链布局。黑龙江省工研院除了帮助企业筹措资金,还助力其拓展市场。目前,黑龙江省工研院与43家金融机构全面合作,为26家企业获得担保授信额度超10亿元,帮助企业投融资超过1亿元。
哈尔滨艾拓普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受益者之一。在黑龙江省工研院的帮助下,这家专注井下智能装备研发的企业,不仅成功对接金融机构获得了贷款支持,还通过申报省级科技项目,加速了重大成果产业化。如今,该公司已经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营业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
近年来,黑龙江省工研院从政策、机制等方面入手,为解决科研人员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问题提供了生动实践和重要借鉴。
“作为地方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我们将在省科技厅的统筹下,为创新龙江建设、打造新质生产力实践地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付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