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
从外出“攀亲”到自我“造血”
——40岁的“德清模式”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洪恒飞  本报记者 江 耘

    一家砖瓦厂,因生产原料短缺而陷入困境。随后,这家工厂向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所要项目、求合作,完成从“烧砖头”到“烧晶体”的转型,摇身一变成为电子器材厂,生产经营业绩连续五年翻番。这是改革开放之初,发生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的一段佳话。1984年,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的严东生,将这一科研与生产结合的创举称为“德清模式”。

    12月28日,在浙江湖州举行的科技创新“德清模式”四十周年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莫干山地磁大科学装置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房建成表示,从创新自救,解决企业生存问题,到培育生态,发展县域经济,再到跳出县域,融入国家战略,“德清模式”突出了敢想敢干的精神。

    坚持走地理信息细分赛道

    40年来,德清始终坚持以“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和产学研结合”为路径,推动“德清模式”创新迭代。近些年,德清县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实现跃升,已位列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第32位。

    德清县委书记王波表示,“德清模式”的本质精神是敢为人先、无中生有、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底层逻辑是坚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发展路径。

    当前,德清县正在探索有组织创新和市场导向创新相结合的创新范式,丰富“德清模式”时代内涵。

    科技部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邢怀滨认为,在发展过程中,德清县始终坚持科技引领、超前布局,这从德清县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可见一斑。

    2010年,浙江开始布局地理信息产业园区。在当时,德清县政府敏锐地捕捉到地理信息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主动争取将园区建在此。截至目前,德清县已集聚430余家地理信息企业,成为中国地信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如今,当地正推动产业链条向“长”延伸,推进地理信息与车联网、低空经济和地磁的跨界融合,带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30%。

    近几年,德清县实施“地信造峰”行动,积极争取部省共建地信实验室落地运行,引进建设浙江莫干山地磁大科学装置研究院,成立浙江工业大学地信学院、国际地信学院,形成了地信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对外输出”的创新平台体系。

    利用好高能级科创平台

    依托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德清县已实施研究院和学校人才“双聘制”,构建“编制在学校,科研在研究院,转化在企业”机制,加速畅通人才流动共享。

    “想要统筹好大创新,德清县要充分利用好浙江工业大学这个平台。”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说,有了人才,还要让“高大上”的科技创新“接地气”。地方政府要以项目为抓手,形成社会化的体制机制,让项目在接受市场的检验后孵化为产业。

    2024年11月,浙江召开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动员部署会,吹响加快建设创新浙江的号角。“原来,‘德清模式’可能更多是靠企业走出去‘攀亲’。但现在,德清已经有了自己的‘造血’平台。”浙江省政府研究室原主任沈建明说,新时期的“德清模式”更应聚焦科技领军企业创新主体,利用现有的高能级科创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成果在产业层面逐渐显现。

    据了解,德清县计划升级企业全周期“创新陪跑”行动,走通“科创园区+研究院+基金+企业”产业培育模式,健全企业主导的科研组织机制,迭代技术攻关清单。

    近年来,德清县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坚持“融合的关键在企业”,聚焦当地产业体系,通过构建“非高新不引”的科技招商联动机制,建立科创项目快落地机制,拓展科研设备共享实验室等,打造科创企业“创新陪跑”体系。目前,当地已培育上市企业1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42家。

    “科技创新让德清成为了‘不一样’的德清。”王波表示,德清县将坚持传承“德清模式”的创新基因,走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新路径,聚力策源再聚焦、平台组团化、开放国际化、主体多元化,加速推动创新势能转化,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不断创造“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的新突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