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在无锡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大会上,专家热议——
中国商业航天如何乘势腾飞

    本报记者 金 凤

    仰望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的“星空”,可谓惊喜不断。12月26日,在无锡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大会中,2024中国商业航天企业重大事件、全国首个小蜘蛛网星座和全国首个天基空间碎片监测星座同时发布。

    目前,商业航天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高地。2024年,作为新增长引擎之一,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商业航天,本质是通过市场经济加速航天领域发展,吸引更多的资源进入航天领域,激励企业贴近市场进行创新。”在大会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原总工程师孙为钢表示,提高航天领域生产力,不仅要提高技术水平,还要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培养更多的产业人才。

    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成果涌现

    我国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圆满成功;G60千帆星座正式揭开大规模卫星组网序幕,中国星网“国网星座”正式进入批量组网阶段;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和长征十二号火箭双“首发”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大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企业重大事件名单”,见证了今年中国商业航天的高光时刻。

    “在商业航天蓬勃兴起的浪潮中,我们见证了众多创新力量的崛起。他们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卓越的技术创新力,为航天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一然说。

    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联合印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航天领域。随后,商业火箭和商业卫星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发展。《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共完成26次商业发射(含拼车和搭载),占全年发射的39%。

    “航天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许多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目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推广和应用这些技术。例如,在空间通信领域,尽管我们已经能够实现与月球和火星的通信,但面对更遥远的太空,我们仍需开发更先进的通信技术。想深入认识宇宙,我们还需要推力更大的运载工具,更尖端的通信技术、遥感技术、深空探测技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家航天局原副局长罗格接受采访时表示,要想满足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还要在部分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研究中培养大量人才。

    空间态势感知和空间碎片治理孕育商机

    发展商业航天、探索太空,不仅可以掌握自然规律、解读宇宙奥秘、拓展人类文明的边界,还蕴藏着经济价值。

    “商业航天仅是太空经济的起步,商业企业、商业航天一定要有创新,要降低制造成本,获得经济价值的增值。同时,要通过产业联盟强强联合,优化其价值链,并通过金融联盟、技术联盟等来促进技术的发展。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也应该围绕系统价值链统筹优化与支持。”孙为钢说。

    空间态势感知和空间碎片治理,事关空间资产安全和人类航天活动的长期可持续,有着非常迫切的现实需求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在遨天科技首席专家龚自正看来,这也将催生新兴太空产业模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龚自正介绍,美国已有多家公司长期在做空间态势感知和商业化服务。天地数据融合分析、空间交会风险评估、机动规避措施实施等,都是其核心业务和卖点。

    而空间碎片治理涉及技术研发、在轨演示验证、政策法规、科普教育培训等领域,将彻底改变现有的火箭与航天器设计、生产制造、运营、准入等模式,孕育着科学科创、科普和航天产业变革的巨大机遇。

    “空间碎片治理从监测、预警、防护、机动规避、自主离轨、高危空间碎片清理、空间交通管理等领域来说,均需要常态化、业务化、国际化运行,其孕育出的产业链经济规模在万亿元以上,经济体量比现在实施的任何一个航天工程都要大很多。”龚自正认为,伴随着商业航天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3D打印、纳米技术、机器人和无人机、精确导航和计时等前沿技术的深度结合,以空间碎片治理为新赛道的商业航天将产生大量的技术创新,不断打开新的应用场景。(科技日报无锡12月26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