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陆成宽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有哪些热点?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12月12日举行的中国科学院人工智能产学研创新联盟2024年会,为这些问题提供了答案。
本次年会以“人工智能助力科研范式变革(AI for Science)”为主题,旨在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学研多方合作及技术成果孵化落地。会上,《人工智能前沿研究与产业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发布。
《报告》系统分析了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2023—2024年,语言模型不断创新,生成式人工智能基座进一步发展;多模态支持大模型适应更多需求,快速实现商业化进程;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加速融入真实物理场景;人工智能实现全方位商业化应用,加速汽车行业产业链革新;人工智能芯片市场爆发式增长,向大算力、大集群、低功耗发展。
根据牛津大学技术与管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傅晓岚视频发布的《AI初创企业价值创造白皮书》,全球人工智能初创头部企业分布形成了以中国北京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核心的双中心格局,行业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发、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制造、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
谈及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人工智能产学研创新联盟秘书长张凤说,2023—2024年,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发力,从顶层规划到技术创新、从场景应用到产业融合、从标准体系到风险治理,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市场活力迸发,大模型厂商多维度竞争加剧;同时,智能道路与自动驾驶并行推动智能驾驶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智能工厂成为全球标杆。”张凤说。
会上,人工智能如何助力科学研究成为专家热议的话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在视频致辞中说,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科研的每一个环节,深刻改变着科研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以及科学认知的速度、深度、广度和精度。它将重塑科研组织模式,带来科研管理各环节深层次的变革。
“人工智能持续赋能千行百业。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也加速落地。”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胡国平介绍,科大讯飞正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同开展“AI+生物科技”“AI+科学装置”的交叉科研攻关。
“人工智能为研究复杂系统提供了新科研范式。作为从数据到应用的桥梁,人工智能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传统研究手段面临的难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刘海燕介绍,他所在团队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蛋白质预测和设计问题上,已成功设计了48个自然界不存在的全新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