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军 西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还提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西安理工大学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优化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开展有组织科研和有重点科研,构建“创新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孵化”三位一体全链条科研体系,在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国内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奋斗征程中,以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学校高质量发展全面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稳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学校在传承和发展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主战场,以目标为牵引、以改革为动力、以机制创新为保障,提出“11235”学科建设登峰战略,以挺进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为目标,以水利水电和装备制造行业等特色化发展品牌为主题,分层推进建设高峰培育学科、高原建设学科和高原培育学科,一体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水平提升、绩效目标考核和干部能力提升等。学校工程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农业科学、地球科学等学科位列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3‰、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2.4‰。“十四五”以来,学校共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516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41项。近五年,学校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其中,“轴流式和贯流式水轮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成果,打破国外公司对大型轴流式和贯流式水轮机技术的垄断;“极端服役环境用高压断路器触头制备技术及产品应用”成果,解决特高压断路器和超大容量发电机断路器自主制造的瓶颈难题。
学校坚持以资源要素协同为抓手,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学校持续推进“三项改革”试点与示范,不断创新“学科+产业”转化模式,通过梳理重点产业链的重大技术需求,匹配学校的优势学科及研究团队,以解决真问题和真解决问题的态度,破解科研项目从哪儿来的“最初一公里”问题;以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才是最大损失的理念,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在解决“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的基础上,力争“转得好、转得快、转得更安全”。学校与陕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探索股权托管新路径,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技术经纪人资源,以服务换股权的方式弥补高校在金融资本、产业对接、科创服务、股权市场化运营等方面的短板,力争做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推行科技成果“开放许可”和“先使用后付费”等措施,在降低转化成本的基础上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截至2023年,学校专利转让数位列全国高校第35位,创办、参办30余家科技型企业,争取到第三方投资近1亿元。张延超教授团队自主设计并搭建了国内首个“高温超高速轴间对转动态密封试验平台”,依托产业投资公司和市场化平台,成功实现了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运营。
学校坚持以创新链产业链双链深度融合为引擎,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服务产业大发展。学校坚持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围绕重点产业链和国家、区域重大需求,开展有组织、有重点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贯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概念验证—中试孵化—产业化”全链条,联合产业链链主企业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难题,承担“揭榜挂帅”技术攻关任务。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研究中心、研究院等,组织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实现大转化,服务产业大发展。
面向未来,学校将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持续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把学校打造成我国水利水电、装备制造行业科研创新高地持续努力,为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