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辽宁大连庄河海上风电项目。 新华社记者 杨青摄 |
◎本报记者 何 亮
通 讯 员 但棣瑶 刘 佳
从渤海湾到山东半岛,从长三角到北部湾,我国海上风电可开发量巨大。国家气候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海上150米高度、离岸200公里以内且水深小于100米的风能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7.8亿千瓦。其中,近海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15.5亿千瓦,深远海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12.3亿千瓦。
“发展海上风电已成为我国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方面,海上风电走向深远海是必然趋势。”在近日召开的2024海上风电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大会上,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杜广平说,2030年后,我国绝大部分海上风电项目将位于领海线以外的专属经济区海域。
在业内人士看来,推动海上风电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融通共链是关键的“加速器”,应通过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成本降低,从而推动海上风电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基地化集群发展
海上风电产业具有链条长、关联度大、辐射范围广等特点。“实现产业链共链,可以提高产业链资源利用率。”三峡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杨定华说,融通共链有利于促进风机型号规范化、机组零部件标准化、额定功率型谱化,在确保风电组机安全的前提下降低投资成本和运维成本。
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发布《“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重点建设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和北部湾五大海上风电基地。这意味着,海上风电产业链将依托产业生态体系向基地化集群发展。
在江苏,依托三峡集团江苏响水近海风电场,盐城市汇聚了多家风电整机和零部件头部企业,95%的风机零部件在江苏省内实现集成供应,形成“3小时供应链”;在广东,海上风电开发助力阳江市打造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广东(阳江)国际风电城,22家风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阳江,基本涵盖风电装备制造全产业链……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统计,我国拥有全球最完善、成本最优的风电产业全套产业链供应链,全球风电叶片、齿轮箱、发电机等零部件,60%至70%在中国生产制造。
有了完整的产业链支撑,海上风电发展还需不断克服技术难题。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时蓓玲认为,面对“深远海”和“大容量”的发展趋势,海上风电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要多路齐头并进,走量化分析之路,精准把握海上作业窗口;走数智化施工之路,确保海上施工精准控制;走运装一体化之路,通过集约化施工提升效率;走精细化勘测之路,优化勘查技术与数据评价标准。
杨定华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将给海上风电发展带来新机遇。“我们倡议共建海上风电大数据中心,建立数据要素融合流通机制,打造海上风电研发与应用的全新模式;构建海上风电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数据与技术体系,促进海上风电全产业链技术更新迭代,进一步增强海上风电产业链韧性,实现自主可控。”杨定华说。
打造海上能源岛
随着人类活动向深远海挺进,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也在向纵深发展。
立体融合开发让海洋不仅能成为提供绿色电力的“电厂”,还能成为“牧场”“水厂”“氢能站”等资源供给站。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探索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2023年印发的《国家能源局关于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试点示范的通知》提出,探索推进具有海上能源资源供给转换枢纽特征的海上能源岛建设。
三峡集团上海院副总经理彭亚认为,水上水下的资源应实现空间立体开发,还要利用海上风电形成的多功能平台实现结构资源的联合利用,同时耦合不同海洋资源的生产时序以保障能源稳定供应,并借此构建起跨行业的产业链。
作为深远海探测的跳板和海上风电融合开发的典型场景,海上综合能源岛已成为构建能源互济系统、延伸新能源产业链和建设零碳经济体系的重要载体。彭亚介绍,三峡集团上海院正在围绕能源岛开展关键技术和设计方案的探索,形成四种能源岛模式。下一步,三峡集团上海院将针对关键技术发力,在选址、设计、建设、运行等全生命周期环节上打造能源岛的样本方案。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则致力于海洋综合能源开发模式探索,在“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发展方面逐步形成方案设计能力、装备研发设计能力和项目建设能力。“公司正在实施‘海上风电+氢+氨+醇’‘风光储氢一体化’的场景创新解决方案,实现以减碳为目标的绿能转换。同时,海洋牧场里还可以通过设置漂浮式网箱来养鱼。海洋将为我们提供绿色氢气、电力、淡水和蛋白质,这是我们对未来海洋的畅想。”该公司副总裁叶凡说。
开拓国际市场
2009年,国内风机厂家首次“出海”。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国整机厂家的风电机组已销售到世界多地,总装机容量约为100万千瓦。
杜广平介绍,2023年,全球12家风电机组制造商共安装了1120台海上风电机组,排名前五的制造企业中有3家是中国企业,排名前十的制造企业中多达7家是中国企业。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风电机组生产基地,不仅拥有全球领先的风机制造基地,还是最大的关键零部件产供中心。“目前,除中国以外,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风机产能远不足以支撑未来的海外市场需求。”杜广平说。
尤其是受供应链紧张、船运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一些国际头部风机厂商开始进行战略性收缩,在新机型开发上也放慢了节奏。而国内厂商凭借整体的供应链优势、产品创新的显著进步、强大的工程能力,正获得越来越多海外客户认可。杜广平认为,未来我国风机在全球主要风电市场的份额将逐步提升。
“我国风机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应该充分发挥企业间的协同效应,与产业链相关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带动制造业产能提升,实现携手‘出海’、互利共赢。”国投电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国际事业部主任杜玉宝在分享海外项目建设经验时说,“我们始终认为,高质量的产业链体系能保障投资的资金安全,确保海外投资的持续回报。随着我国海上风电技术的发展,我们希望越来越多中国产业链元素走向海外,走得更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