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民企创新活力】
◎本报记者 王 菲 侯 萌 刘 垠 崔 爽
“以前,想要分辨公母,得等它们长到3年甚至4年;现在,只需要6个月就可以鉴别了。”12月9日,科技日报记者来到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石室乡,在衢州鲟龙水产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鲟龙科技”)养殖基地,正在给鲟鱼苗做基因鉴别的工作人员现场做起了科普。
“鲟鱼雌雄基因鉴定技术的突破,大幅提高了鲟鱼养殖效率。此外,我们的鲟鱼全人工繁育技术、鱼子酱加工技术也都处于全国前列。”鲟龙科技总经理夏永涛自豪地表示。
多年来,该公司在鲟鱼“种、繁、养、加、产”的全产业链,持续进行科技攻关,实现了养殖环节全自动化;通过“公司+基地+标准化”模式,鲟龙科技为当地村民带来5000余万元的增收;公司旗下的鱼子酱销往法国、德国、美国等42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连续10年稳居全球第一……
在浙江衢州的秀美山水中,“一条大鱼”正跃动全球市场。
建造数字渔场,坐在办公室里养大鱼
在鲟龙科技衢州养殖基地,清澈的江水被引入几十个圆形的养殖池内,体形硕大的鲟鱼在池中游弋。
“作为冷水性鱼类,鲟鱼对水质水温要求很高。地处乌溪江畔的石室乡,拥有独特的冷水资源优势,非常适合鲟鱼养殖。”夏永涛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发展,这里已成为世界上单体最大的鲟鱼养殖基地,西伯利亚鲟、俄罗斯鲟、施氏鲟、达氏鳇、杂交鲟“鲟龙1号”等多个鲟鱼品种在此实现规模化养殖。鲟鱼总量达到10万尾,年产能约4000吨。
在智慧渔业智能驾驶舱内,水温、溶解氧、pH值、氨氮含量等实时参数一目了然。“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实现了投喂、进水、换水、排污、增氧机开启、尾水处理等养殖环节的全自动化。”鲟龙科技研究院研发员郭成介绍。
其中,投喂的自动化对提升养殖效率的贡献度颇高。郭成告诉记者,按照一个基地180个池子的体量来说,以往每天需要两名工人花8个小时进行投喂。实现自动化后,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里花半个小时就能搞定。
“数字渔场的建设,给水产养殖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科技含量也在不断提升。”夏永涛说,2020年,鲟龙科技成立企业研究院,设立了7个研究室并明确了研究方向,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担任院长。2023年,该基地又被认定为浙江省未来渔场。
编制行业标准,让国产鱼子酱赢得市场
鱼子酱因其原料稀有、工序繁杂,又被称为“黑黄金”,被誉为世界三大珍馐之一。2006年,中国的第一罐出口鱼子酱,就是在鲟龙科技诞生的。
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体系哈尔滨试验站站长张颖介绍,2017年,试验站联合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以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施氏鲟为父本、达氏鳇为母本,培育出杂交鲟“鲟龙1号”。
看中“鲟龙1号”生长快、易驯养、性腺指数高的特点,鲟龙科技很快将其引进并开展繁育和养殖工作。
夏永涛介绍,他们通过优化营养配方、提供流水生态、配套液氧系统等一系列健康高产养殖技术,将每尾鲟鱼的平均怀卵率从10%提高到16%,有效提升了原料产量。
然而,原料充足后,国产鱼子酱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成为新的挑战。由于缺乏行业标准,很长一段时间,国产鱼子酱很难被国外市场认可。为此,鲟龙科技积极与衢州市柯城区市场监管局对接,推动当地制定《鲟鱼子酱加工技术规程》行业标准。同时,当地政府积极推动企业绿色认证、品牌创建等相关工作,助力国产鱼子酱走向世界。
如今,鲟龙科技拥有全球最大的鱼子酱加工中心,具备世界一流的鱼子酱加工水平。仅2023年,鲟龙科技鱼子酱生产销售达到221吨,占国际市场份额的35%,占国内市场份额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