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健康产业是湖北省突破性发展的五大产业之一,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之一。武汉轻工大学创建于1951年,是湖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
武汉轻工大学聚焦“大食品大营养大健康”领域,大力实施“特色兴校”战略,该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生命健康学科领域快速发展。学院结合国家战略和湖北省的产业发展需求,将自身学科与学校优势学科融合,搭建高能级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产业、学校、学生多方共赢。
创建科技创新高能级平台
学院围绕国家健康中国战略,湖北省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需求,推动“生粮融合”“食药融合”“营养健康融合”,着力发展新工科、新农科,强化学科交叉,形成特色优势,推动学科可持续发展。
聚焦合成生物学、中医药传承创新等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学院发挥学科交叉优势,与多方单位联合“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湖北时珍实验室”“湖北省健康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能级科研平台,加强生物制造、生物检测、精准营养、新资源开发等学科新领域方向建设,提高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满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发展需求。
随着科研平台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学院的协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在多项关键技术中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近三年来,学院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项目3项、省级科研项目14项,“食药资源功能因子高效加工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等2个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创建成果转化高能级平台
面对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需求,中试孵化是产品规模化量产前的关键环节,产业往往面临企业生产线产量过大、科研实验室产能过低、项目落地时效性要求高的问题。按照“需求导向、领域融合、协同转化”的原则,学院依托学科优势,将新工科专业建设与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相结合,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学院搭建了集生物发酵、分离纯化、浓缩干燥、制剂加工为一体的数字化柔性加工中试平台,获批了“食品微生物资源利用湖北省中试基地”“食药资源功能因子挖掘与利用中试基地”等省市中试转化基地;建设了“湖北省天然植物萃取技术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湖北省稻米大健康产品及关键技术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一批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形成了生命健康产品功能因子利用、精准营养递送、健康产品智能化加工等产业技术优势,为企业提供测试、中试、产品设计、小规模量产等服务。
通过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学院建立了“产科教”三融合模式,形成了面向企业开放全链条中试生产线及大型科研设备的机制体制,正大力推动“学院—产业”“平台—链条”“团队—环节”的多维度协同转化模式,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贯通,极大推动了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2023年,学院与企业合作横向经费1871万元,其中成果转化经费900余万元。
创建人才培养高能级平台
学院把高水平专业群建立在生命健康万亿产业基础上。目前,学院拥有生物学、药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营养科学与健康工程1个交叉学科硕士点,以及药学、生物与医药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有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制药工程、生物信息学等5个本科招生专业。
同时,学院的制药工程专业是国家一流建设专业,生物学是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是省级一流建设专业,生物学、药学和生物工程为天然产物与功能食品、生物农业2个优势特色学科群支撑学科。
学院与生命健康产业融合建立学科竞赛工作坊,与企业共同建设集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创新能力、资源互补多维一体的高能级人才培养平台,从“师、生、地、物”四要素中不断突破,通过积极引导、政策支持、宣传动员,有组织地支持学生参与各类赛事,推动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创新一体化。
例如生物学领域,面向生物产业需求,通过竞赛实现“生物技术—生物制造—生物经济联动”,激发学习动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工程思维和产业思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生命健康产业人才需求。
通过多维一体的高能级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今年以来,学院本科生已在“生物发酵行业微生物培养皿艺术设计大赛”中获得4个国家奖项、“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中获得8个国家奖项,目前已获得17个国家学科竞赛奖项。
接下来,学院将进一步提升学院平台能级,搭建多元化、个性化、综合化人才培养平台,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培养高水平创新团队,提升高能级创新平台层级。学院将服务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助力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生命健康产业突破性发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作出更大贡献。
数据来源:武汉轻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