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6日 星期五
开展“全面体检” 摸清土地“家底”
——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进展情况

    ◎本报记者 马爱平

    “今天是第十一个世界土壤日。今年土壤日的主题是‘促进土壤养护:测量、监测、管理’,强调准确的土壤数据和信息对于掌握土壤性状、促进可持续土壤管理、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这一主题与我们当下正在开展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高度契合。”12月5日,在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副司长杨鹏表示。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分别于1958年—1960年和1979年—1984年开展过两次全国土壤普查,这两次普查为我国相关资源调查、评价和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2022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正式启动。

    “3年来,我们组织了3万余家单位40余万名普查工作者,深入2860个县,北至漠河、南至三沙、东至黑瞎子岛、西至帕米尔高原,对约110亿亩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的土壤取土化验。”杨鹏说,2024年11月15日,最后一个采样点顺利收工,标志着外业调查采样任务如期圆满完成,共采集样点287.2万个,采集样品311万份。截至2024年11月底,内业测试化验进度达到88%。

    土壤普查,要查清质量变化的内因和外因。“要查清内因,必须开挖土壤剖面和采集土壤样品,然后到实验室进行化验,获取结果。查清外因,则要调查土壤植被的情况、利用方式和强度、地形地貌,还有光温水热条件,再将这些结果和信息以数字档案、实体样品的形式保存起来。同时,要形成一系列的土壤图。”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专家技术指导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张佳宝说。

    据张佳宝介绍,本次土壤普查主要有五个重点任务:查现状、查类型、查利用、建档案、制图集。

    “查现状,就是要摸清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包括土壤质地、有机质、酸碱度和养分元素等;查类型,即我们要在1米深的土体中调查不同深度土壤层次的性状特征,辨别它们的类型。”张佳宝进一步解释说,“查利用,就是要充分掌握土壤目前的利用状况,包括立地条件(耕地周边的地形等因素,以及农田基础设施的状态);建档案,就是要建立土壤资源库,包括土壤数据库和样本库;制图集,即要由点到面,通过分类、分区、分级进行制图。”

    记者了解到,本次全国土壤普查,将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系列成果,以满足不同层级、不同尺度的生产应用和土壤资源管理的需求。“总体而言,本次全国土壤普查形成五个方面的成果:数据成果、数字化图件成果、文字成果、数据库成果、样本库成果。”张佳宝说,这些成果能客观反映我国土壤资源的“家底”,能真实准确掌握我国土壤质量的状况、变化趋势和突出问题,也能提出土壤改良治理、优化利用的科学对策。

    (科技日报北京12月5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