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4日 星期三
“一鼠独大”致汉坦病毒跨种传播机会增加
图为两只家鼠。历史数据显示,在野外环境中,黑线姬鼠、家鼠、黑鼠等啮齿动物曾在陕西省户县的农田区域生活。
视觉中国供图

    ◎本报记者 张佳星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田怀玉团队、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所长余鹏博团队以及挪威奥斯陆大学教授尼尔斯·克里斯蒂安·斯坦塞斯团队联合开展研究,发现人类对土地利用的变化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驱动力,而丧失的多样性会通过生物的相互作用导致病毒跨种传播的机会增加。相关研究成果线上刊发于《自然·生态与进化》。

    “我国数十年累积报告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数约占全球病例数的90%。”田怀玉说,肾综合征出血热由汉坦病毒感染引发。尽管没有流感病毒、新冠病毒那样广为人知,但汉坦病毒的社会危害不容忽视。事实上,不同亚型的汉坦病毒可导致0.5%—40%的病死率。

    “近年来,我国汉坦病毒感染总数下降了,疫区范围却扩大了,高发区发生了变迁,部分地区流行强度上升明显。”田怀玉说,汉坦病毒感染规律“扑朔迷离”,敦促研究者从种种影响因素中抽丝剥茧找到疫情影响之源。

    进行鼠类密度监测,是疾病控制中心的一项常规工作。研究团队对陕西省户县(今西安市鄠邑区)42年来的啮齿动物群落的丰度和组成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历史数据显示,在野外环境中,黑线姬鼠、巢鼠、挪威鼠、黄胸鼠、黑线仓鼠、家鼠、黑鼠、中国白腹鼠、未知鼠种等啮齿动物都曾在户县的农田区域生活。

    然而近年来,这9种啮齿动物中有8种濒临灭绝,物种多样性下降了53%,黑线姬鼠成为优势物种。啮齿动物群落从“多鼠鼎立”变为“一鼠独大”。

    “黑线姬鼠作为汉坦病毒的关键宿主,其密度的增加直接导致病毒在啮齿动物群体间传播扩散,增加人类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风险。”田怀玉说,SARS疫情的发生表明人类活动范围与野生动物栖息地叠加时,会增加野生动物和人接触的机会,造成病原体“跨种传播”。此次发现则揭示了一个新的传播路径,即病原体宿主动物种群和多样性的变化,会通过影响带毒率,增加传染病在人类中的流行程度。

    为什么啮齿动物群落组成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研究团队将关注点转向人类活动对啮齿动物栖息地的影响。

    “基于对户县1980—2022年土地利用月度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户县过去40多年经历了大规模土地整理,将许多不均匀小地块合并成大地块。”田怀玉说。

    为了精确研究人类活动对啮齿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基于洛特卡-沃尔泰拉方程的模型,发现土地整理通过抑制种内竞争、促进种间竞争,进而导致啮齿动物多样性明显下降。

    “此次研究表明,一些看似与病毒传播毫无关联的因素,如不携带病毒的鼠种分布变化以及土地的开发利用等都与传染病发生有关。”田怀玉表示,自然界的关联远比人类看到的更广泛深远,无论是间接还是直接,一些人类活动正在使人类离致病病原体越来越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