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团队合照。 受访者供图 |
【创新团队】
◎本报记者 周思同
在荒芜的甘肃省肃北县马鬃山上,碎岩机“轰轰”作响,在山间回荡。中国高水平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以下简称“北山地下实验室”)即将在这里建成。参与建设实验室的,是一支以“80后”“90后”为主的年轻科研团队。
高水平放射性废物,简称高放废物。核工业产生的放射性废物中约有1%属于高放废物,对环境有较大潜在危害。“高放废物安全处置关乎国家安全和核工业可持续发展。”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北山地下实验室总设计师王驹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他所带领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团队(以下简称“北山团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为高放废物建一个“新家”,使高放废物得到妥善安置。正在建设中的北山地下实验室,便是“新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主研制出测量设备
根据规划,北山地下实验室将是一个两层实验平台,采用“螺旋斜坡道+三竖井+两层平巷”主体架构方案建设,规格为世界一流。目前,北山地下实验室负280米试验水平巷道已顺利建成,整个项目预计2028年完工。
在北山地下实验室的选址和建设过程中,北山团队遇到了许多难题。其中之一是测量地下水在特定岩石中的渗透速度。
渗透速度与实验室安全性密切相关,相关数据精度需达到极高水平。采用传统水力测量方式难以实现这一精度,团队成员不得不尝试新方法,向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其他海外专家“取经”。经过十余年不懈努力,北山团队终于自主研制出测量设备。
在承担设计工作的同时,北山团队针对北山地下实验室的工程特点,帮助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出全球首台大坡度螺旋隧道硬岩掘进机“北山1号”。
“接力棒”传到年轻人手中
王驹说,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涉及核、水文、地质、材料等不同门类的知识,这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具有多学科背景。北山团队成员的学科背景比较多样,这得益于团队的人才培养方式——重视传帮带和对外交流。
对于这两种人才培养方式,北山团队成员、“95后”叶勇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刚到北山地下实验室时,团队就指派了一位资深成员,带他熟悉环境和团队工作模式。通过团队前辈的言传身教,他在知识技能上收获颇多,还真切地感受到了团队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
“作为一名20多岁的年轻人,我刚来到北山地下实验室工作时,曾感到孤独。但在团队的帮助下,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科研方向,不知不觉已经干了3年多。”叶勇说。
在北山地下实验室工地外有一栋写着“北山”二字的大楼,那是北山团队的办公地点。在大楼前,叶勇向记者讲述了他入职至今的心路历程。叶勇说,他第一次踏入这栋大楼,看见大楼内“扎根戈壁 创新奉献”的标语时,并未有太多感触。但扎根戈壁3年后,这行标语在他心中有了特别的意义。“如今,接力棒传到我手中,我要努力干下去。”他说。
虽在与世隔绝的戈壁滩工作,但北山团队成员并不闭塞,经常有对外交流的机会。叶勇说,仅在实习期间,他就多次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学习先进知识,与行业“大咖”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他收获颇多。
“对于新人,我会给予他们全面的培训。当有报奖、参加国际会议机会时,我会把他们往前推,让年轻人得到历练,帮助他们快速成长。几十年下来,北山团队建立了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很多年轻人逐渐能独当一面。这令我感到非常欣慰。”王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