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时空】
◎本报记者 符晓波
建设项目落实“照单准入”、环评审批提质增效、“智慧大脑”为企业选址提供研判参考……一段时间以来,福建省厦门市连续出台多份生态环境制度改革文件,完善多维立体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和生态环境准入管理机制,以高水平保护扎实推进可持续发展。
出台生态准入清单
企业扩建项目临近学校和村庄,环评不过关,怎么办?福建省厦门市茂晶光电有限公司的VR光学镜头扩建项目不久前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麻烦。
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给出的分区分类管控解决方案,使企业的难题迎刃而解。该公司行政处经理张云魁介绍,根据政府给出的准入清单,公司项目部按要求改造车间,并对工艺流程进行了调整。环保达标了,项目得以顺利投产。
张云魁所说的准入清单,是厦门市率全国之先出台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自2019年以来,该清单已进行了两次动态更新。
“我们依据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差异,将厦门市划分出134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按照‘一单元一策略’制定了差异化、精细化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胡军介绍,这样可以清晰地告诉决策者和企业投资者,哪些区域可以重点发展,哪些地方要避让和重点保护。
2019年起,厦门启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构建工作,将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系列管控要求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衔接,在“一张图”上统筹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等的管理要求,逐步形成以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手段,以信息平台为支撑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
目前,厦门市134个管控单元中包含92个陆域管控单元和42个近岸海域管控单元,优先管控47个单元、重点管控79个单元、一般管控8个单元,涵盖大气、水、生态、土壤、海洋等环境要素。
胡军表示,为适应新规定、新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新形势,厦门一步步优化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最新修订的准入清单在科学分类、产业细化方面更为精细,并专门制定配套文件《厦门市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施细则》,方便企业和招商部门查阅。
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厦门的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不断提升。2020年以来,厦门共指导上万个项目优化布局或工艺调整,推进企业减污降碳,提升绿色低碳核心竞争力,壮大产业集群。近三年来,厦门的环保投诉显著减少,空气质量保持全国前列,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打好政策“组合拳”
“环评审批进度比预期快了整整一个月,为我们开工建设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说起不久前刚通过环评审批的公司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林世超为厦门市政府的工作效率点赞。
“通过自动建模、矢量提取技术,我们搭建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系统。”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处长詹源介绍。
在工作人员演示下,记者看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系统犹如一个“智慧大脑”,汇集所有生态管控单元的基本信息和准入条件。该系统面向公众及企业开放,企业登录后可进行选址查询、在线编辑、提交环评文件等操作;审批人员可在线审查审批,实现办理工程建设项目环评“足不出户、一趟不跑”。
近年来,在“多规合一”基础上,厦门率先在全国开展环评审批、排污权交易等5项制度融合改革,不断推动环境资源优化配置,以高水平生态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今年7月,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厦门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综合管理名录》,这也是全国首部环评与排污许可综合管理名录。该名录全面梳理了149类建设项目,实现对生态影响类和污染影响类建设项目的差异化管理,并将22个可能产生较大环境影响的行业列入不予审批范畴,在守牢生态环境质量底线的同时,对56类建设项目进行环评豁免,进一步发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詹源介绍,通过这些措施,厦门不断优化环境准入管理。接下来,厦门还将探索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进行地方立法,为生态环境准入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