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2日 星期六
聚多方之智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院士踏上黑土地为粮食产能提升出谋划策

【聚焦科技自立自强·看招】

    ◎本报记者 朱 虹  李丽云

    近期,中国工程院黑龙江省粮食产能提升院士行活动举行。邓秀新、刘旭、张守攻、陈温福、金宁一、张洪程、蒋剑春、包振民、张佳宝9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走进黑土地,围绕粮食增产、黑土保护等关键领域开展调研。

    “如果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起来,农民的腰包很难鼓起来。如何增加粮食的附加值、调整产业结构,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刘旭提出建议。专家们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实现黑龙江省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注入科技动能。

    粮食增产存在很大潜力

    记者跟随院士们脚步来到黑龙江农科院科技增粮示范田,发现大豆单产提升示范田和大豆病害绿色高效防控技术示范田成为院士们关注的焦点。

    “今年初,我们实施了百县(场)千村(社)科技增粮示范工程,敖其镇大豆单产提升示范田共计500亩,主要种植了省农科院自主选育的大豆品种‘绥农52’。”黑龙江省农科院科研人员介绍了示范田的管理情况和技术模式。

    院士们边走边看,对黑龙江省农科院通过优选品种、菌肥培土、大垄密植等一系列科学管理措施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2023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连续14年居全国第一。张洪程认为,黑龙江是粮食产粮大省,但粮食单产水平仍有挖掘空间,“在黑龙江省开展的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绿色高产高效创建行动中,连片丰产方验收的实产是全省均产的140%—250%,这里每年都涌现出一批粮食超高产典型,说明黑龙江粮食单产存在很大的增产潜力。”

    如何挖掘粮食单产潜力?“黑龙江地区由于纬度较高,热量资源有限,农作物生长期相对较短。”张洪程建议,黑龙江可采取多种有效的人工增温技术,尽可能使作物早播,可更充分利用有限的热量资源而实现高产。此外,他还建议黑龙江省相关科研机构通过研发应用作物育秧移栽高产栽培技术,选用耐寒早播、后期耐低温和耐旱耐涝渍的丰产优质作物品种,通过加强中高端农机选型与优化配套应用等方式提升粮食单产。

    打响“黑土粮仓”科技会战

    “东北黑土地区域粮食产量占全国1/4,商品量占全国的1/4,粮食调出量占全国的1/3。”在近期举行的黑龙江省粮食产能综合提升院士龙江行恳谈会上,张佳宝表示,“东北黑土地是我国‘耕地中的大熊猫’,也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守护“黑土粮仓”的科技会战已悄然打响,以秸秆还田为核心的黑土地保护旱田“龙江模式”和水田“三江模式”,被列为全国黑土地保护主推技术模式进行推广。其中,“龙江模式”已在适宜区推广4730万亩,据统计,粮食单产可提升10%以上。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也是院士们聚焦的问题之一。“农作物从离开土地到餐桌之间的增值很大,但目前黑龙江农产品的品牌价值仍有上升空间。”邓秀新建议,黑龙江省在提高粮食产能的同时,在产业链、价值链上做文章,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产后销售,不仅让年轻人返乡后有事做,还能形成农产品品牌效应。

    黑龙江省副省长张起翔表示,黑龙江省将通过咨询指导、联合攻关等方式,邀请院士携手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提升农业科研创新能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