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初心 决心 耐心
——湖南省科技大会传递出的三大关键词

◎本报记者 俞慧友

    “我们将继续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助推我国传统土木工程转型升级。”近日,在长沙举行的湖南省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陈政清深情讲述自己的“下一目标”。

    现场掌声雷动。

    和陈政清一同发言的,还有来自湖南省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两位获奖代表。他们的科研攻关故事与体会蕴含着引人深思的科学家精神。这种精神在他们朝着“四个面向”的奋斗中逐渐具象化。

    科学家,首先要有一颗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攻关的初心。

    “我们要认真分析国家需要什么,实际应用需要什么,而不仅仅凭个人兴趣,或者考虑哪个研究能争取到更多项目和经费。”陈政清说。

    陈政清等专家主持完成的“永磁电涡流阻尼减振缓冲耗能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项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大型桥梁工程、重要建筑工程、新能源结构及军工装备等领域。

    为什么研究这项技术?陈政清解释,油阻尼技术摩擦漏油失效会威胁桥梁安全,他们从源头创新开始,研发不依赖摩擦、不需要密封的减振新技术,提高桥梁减振技术的可靠性和服役寿命。

    为了这个初心,陈政清团队“坐”了16年“冷板凳”。他们从科学问题源头和底层理论开始,反复试验并攻克工程应用中一系列难题,最终收获成功。

    原始创新从无坦途,需要科研人员有决心。在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建重工”)首席科学家刘飞香眼里,不惧困难的决心具体化到湖南科研群体中,便是敢为天下先的“湖湘精神”。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铁建重工自主研制的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模型被永久入藏。十多年前,盾构机关键技术还被国外垄断,严重制约我国重大工程高质量规模化建造。

    如何突围?铁建重工坚定“主机国产化”带动“整机国产化”、以“地下工程装备制造安全可控”带动“地下工程装备产业安全可控”的思维,联合3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聚焦掘进机重载大型主轴承、控制系统、液压泵和马达等关键零部件国产化,协同开展材料、设计理论、精密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最终打通了盾构机全面国产化的“最后一公里”。

    敢为天下先的“湖湘精神”也体现到了湖南科研工作者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生动实践中。

    针对南方稻区存在的稻米镉超标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担任首席专家,统筹湖南省农科院科研骨干力量,建立多个低镉科研团队,从多条技术路线入手协同推进攻关。

    “有组织的科研让我们率先发掘了突破性稳定低镉种质,首创了低镉精准设计育种技术,研发出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低镉水稻品种‘西子3号’。”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2023年度湖南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镉低积累水稻资源挖掘及应用”项目获得者代表李莉感慨道。

    科研出重大成果不易,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成果转化也不易,这时就需要科学家有耐心。“我的要诀是科研人员要放得下架子、不怕丢面子,不计得失,主动推广。”陈政清总结。

    陈政清团队电涡流阻尼减振技术接到的第一项大工程,来自于陈政清带技术上工程应用单位的“毛遂自荐”,并向相关单位提供免费试用。主动推广和良好的示范效果,促成了这项技术在上海中心大厦世界最大电涡流阻尼减振工程中的应用。“现在,我们还成功孵化了一家科技成果转化公司,”陈政清说,“我们全面实现了技术产业化,推广应用到了国内外100多家单位。”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