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9日 星期四
彩云之南,绿色发展风正劲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本报记者 赵汉斌  房琳琳  李 禾  何 亮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有风的地方、中老铁路、云南咖啡……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文旅IP,持久火热;建设绿美云南、发展绿色能源、增扩零碳园区,从热带雨林到雪山之巅,降碳、减污、扩绿,成为云南行动。

    8月下旬,科技日报记者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云南的山水林田湖草,爽风扑面,移步异景、处处是景。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各族干部群众正以绿美之笔,绘就美丽云南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系统科学治理,守护秀水明山

    水明山碧,鸟啭境幽。沿高原湖泊洱海北上,茈碧湖静若处子,静卧山间,明眸转动。

    茈碧湖,因对生境水质极为挑剔的睡莲属茈碧花而得名。它集防汛、抗旱、农业灌溉等功能为一体,是洱海优质水源的重要供给地。

    “由于生产发展和城镇变迁,茈碧湖水曾经一度恶化。经过治理,现在山清水秀,大部分时段保持在地表二类水以上,部分时段达到一类水质。”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刘小勇告诉记者。

    2023年4月,茈碧湖入选全国第二批幸福河湖建设试点,经过科学组织精心治理,目前已完成防洪保安全、宜居水环境、健康水生态、智慧水管控等6大项目。

    如今,这里亲水平台安全完备,白族大娘在这里打着“霸王鞭”,跳起健身舞。“幸福湖”边,城水相生,人在画中。

    洱海、滇池、抚仙湖、泸沽湖……九颗镶嵌在云岭大地上的璀璨明珠,流域面积达7872平方公里,赐予了云南美丽的湖光山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近年来,云南实施“湖泊革命”攻坚战,狠抓源头治理、科学治理、依法治理和系统治理,退塘、退田6.3万亩,恢复湿地5.6万亩。科技助力,水质总体向好。“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100%达标。”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兰骏说。

    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之称的云南,近年来森林质量也大幅提升。

    “云南以仅占全国4%的国土面积,有效保育了近一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以及过半的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丁鲲介绍,森林固碳能力持续增强,林木植被碳储量达11.7亿吨,占全国的10.9%,位居第一。

    大兴绿色产业,坚持低碳发展

    蓝天衬着团团白云,湖泊照映座座雪山。打开相机,“旅游天堂”云南的画面传遍世界。2023年云南省共接待游客10.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4万亿元。

    丽江古城、景迈山古茶林、元阳哈尼梯田、三江并流、澄江化石群……云南拥有6处世界文化遗产、8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777个中国传统村落。每一个地名,都是绿美中国的靓丽名片。

    走进滇池南岸的昆明市晋宁区上蒜镇小渔村,这个有500多年历史的村落,荷香扑面,鱼跃明波。近年村子引入旅游业态,村民不再从事捕鱼捞虾的老营生。小渔村“90后”CEO徐曦指挥若定,带着村民用心服务周末度假来客。帐篷营地、咖啡、豌豆凉粉……看似不起眼的小买卖,累积的都是“大生意”。

    “以前大伙儿出去打工,一个月挣几千元;现在在家门口,有时一天就能挣一两千元。这样的变化,大家都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徐曦告诉记者,去年小渔村接待游客120万人次。绿水青山,让村民在家门口端稳生态文旅金饭碗。

    在大理洱海流域,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公司实现了有机废弃物收集全覆盖,从源头消减面源污染;先进的智能管理平台上,251辆废弃物收集车辆不停运转,一目了然。

    “我们每天收集处理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物近2000吨。”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公司董事长钟顺和说,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合作,建成“顺丰洱海模式”,拥有专利100余项,在国内高原湖泊流域面源有机废弃物分类收集及循环利用技术领域首屈一指。

    绿色发展,天宽地阔。鲜切花、天然橡胶、咖啡、烤烟、核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云系”“滇牌”农产品,销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焕发着勃勃生机。

    目前,云南省绿色能源装机突破1亿千瓦,绿色能源消费比居全国和全球领先水平;西电东送电量超过1.5万亿度,累计减排二氧化碳12.8亿吨;硅光伏全产业链加快完善,新能源、电子产业等先进制造业迅速发展,中国硅谷建设成效明显,一批低碳零碳园区正持续壮大。

    “我们正加快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云南省人民政府党组副书记王显刚表示,云南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守护好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为美丽中国添彩增色。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