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迎霞 通讯员 何 琪
“针对这次贺兰山山洪,我们的项目产品预报出有二到三级风险,还是比较准的。”8月26日,宁夏银川市气象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邵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受东移扩散冷空气和偏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宁夏8月24日至26日出现一次连续降雨过程。其中24日,北部贺兰山等地降中到大雨,局部降暴雨到大暴雨,水利部加派一个工作组专程赶赴宁夏防汛一线。
文中开头邵建所说的“项目”,是指宁夏科技厅2018年立项支持的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致洪暴雨精准格点化识别预警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执行期为3年。
翻开项目书,其研究内容一目了然,即“基于天气雷达、卫星、自动站等观测资料,利用Titan外推技术和风暴自动识别跟踪技术,结合高分辨率、高更新频次的网格预报产品,开展基于任意位置的宁夏致洪暴雨监测预警技术与应用研究”。
“简单来说,就是在72小时之内,如果降雨达到一定量级,系统会启动计算程序,然后根据数据实时生成格点化的致洪暴雨概率。围绕这个概率,能知道哪个地方有可能出现山洪。”邵建说。
科研人员每隔5公里设置了一个监测预报点。监测每天进行两次,分别是8时、20时。一般暴雨来临前24小时内准确率最高。从8月23日20时的情况来看,该系统预计24日贺兰山沿山的山洪暴发概率在50%以上。
实际情况是,当日贺兰山沿山银川段以及石嘴山市平罗县、银川市贺兰县两县东部,个别乡镇累计降雨量达到了60到100毫米,而银川市的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93毫米。
2021年,宁夏气象台将这一项目成果集成到现有的宁夏智能化集约化预报业务平台试运行,实现了区、市、县三级一体化致洪暴雨预警预报业务升级,为有效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识别提供了技术支撑。
谈及研发初衷,邵建说这要归功于自己的“十万个为什么”。
同样是20毫米降雨量,为什么山洪会在贺兰山发生而不是在六盘山?为什么会在贺兰山北段发生而不是在南段?2018年,作为宁夏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邵建产生了要做相关课题的想法。
在邵建的牵头下,课题组围绕宁夏北部的贺兰山及南部的六盘山沿山地带展开研究。针对每一条山洪沟,他们都做了指标体系,并对发生洪涝及致灾的可能性作出判断。
研究具体是怎样开展的?邵建介绍,第一步,初步建模;第二步,根据降水量等相关数据,判断有多少毫米降水能使这条沟里出现山洪;第三步,在先前的基础上判断哪里有风险,把它反算成致洪概率。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邵建的疑问也被一步步解开。他发现,受地表、地形以及不同天气系统影响,同样的降水量在不同的山洪沟内会出现差别。
“近年来,气候的极端性特征在逐渐增强,尤其今年很明显,极端降水多,导致地表山洪容易出现。”宁夏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处长张磊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公共安全领域的科技项目支持力度,在自然灾害监测、防震减灾、文物保护等方面为人民群众增添更多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