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 评】
◎王延斌
今年时间过半,山东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山农大”)在科研上斩获颇丰。除了三项国家科技大奖,《细胞》《自然·植物》也相继刊登了他们的成果;在成果转化上,该校也有“大动作”——最近,他们的4个苹果新品种“卖了”1600万元。
位于泰山脚下的山农大,位置不占优势,但在科研领域,却出现了“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链式创新特征,证明了该校聚集创新要素、激活科研人才策略的成功。
创办于1906年的山农大,培养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印象初、朱兆良,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山仑、于振文、李玉、李培武等为代表的各类优秀人才40余万人。在这里,院士老师培养出院士学生,高水平学生又孕育出高水平成果,这一现象已经传衍百年。
无论是人才辈出还是成果井喷,他们的共性之一就是将科研之根深深地扎到脚下的土地里。梳理每一项重大成果,背后都凝聚着科研者日日夜夜的辛勤耕耘与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源自对科学领域的长期钻研和面对寂寞时的坚韧守望。这成为山农大精神的精髓。
正如山农大党委书记徐剑波所言:“永远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立项攻关,不赶时髦,拒绝‘快餐’。‘十年磨一剑’产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才能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