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薛 岩 实习生 陈 沁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里,爸爸还会说:我永远会是你的一部分;你永远会是我的一部分。尽管这个时候只有家人在身边,但我想,父亲这句话既是说给我们的,更是说给他多年来各位老师、同道和朋友,以及永远的科学和祖国的。”8月11日,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举行的李政道追思会上,李政道之子李中清发来的致辞感人至深,令在场的多位专家、学者动容。
一生心系中国科技教育事业的李政道,是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于当地时间8月4日在美国旧金山家中去世,享年97周岁。
李政道长期从事物理学研究,他在粒子物理理论、原子核理论和统计物理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他不仅引领了中国的高能物理研究与国际接轨,还在祖国人才培养、科技教育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追思会上,回忆李政道当时为建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所作出的努力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院士十分感动。“当年,在几乎完全没有高能物理实验基础的中国,建设亮度比美国正负电子对撞机(SPEAR)高一个量级的正负电子对撞机,被许多人认为是天方夜谭。”王贻芳说,后来李政道顶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在建造过程中,事必躬亲,全力以赴,研讨解决对撞机和谱仪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推动BEPC取得了成功,并奠定了中国高能物理实验的基础。
谈到“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王贻芳坦言李政道是一个认真的人。“起初,我们向李政道介绍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时,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支持。但李政道在没有了解清楚之前,一直没有表态。”王贻芳说,后来,我们得知他在美国征求了大量相关科学家的意见,最终他自己作出结论,这是一个好的实验。从那之后,我们得到了李政道的诸多帮助,包括积极沟通各级政府部门,获得经费支持等。
在现场,除了缅怀李政道对推动中国高能物理发展的事迹之外,还有不少学者共同追忆了与李政道交往的点点滴滴,从不同角度还原了一个高瞻远瞩、笃行致远、求实求真的世界级科学大师形象。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也是国家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李政道很早就意识到了发展基础研究的重要意义。例如,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焕乔院士回忆说:“在1978年所里举行的一次小型座谈会上,李先生就指出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并让我们奋起直追。”
光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杨国桢院士也表示,曾经在与李政道讨论超导光学问题时,李政道认为要解决物理领域的根本性问题。
平易近人、待人诚恳、为人谦逊是很多与李政道交往过的人的共同感受。
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原主任王乃彦院士曾在李政道的帮助下,着力推进中美科技合作。王乃彦曾收到过李政道自制的贺卡。“贺卡不是在市场上买的,而是他自己设计的。内容称呼也非常亲切,不是叫‘先生’,而是叫‘兄弟’。”王乃彦感动地说。
“忘记年龄,忘记身份也是李政道作为一名学者的特点。”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忠贤院士回忆说,“一次在美国召开的会议上,我们看到李先生朝我们走来,纷纷起身,但他不仅让我们坐下,还主动坐在了沙发边沿的地方,与我们聊天,这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学者的本色,没有身份差异,也没有年龄差别。”
李政道用大智慧回馈社会,值得每一位后辈不断学习。
作为李政道推动的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项目的受益者,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网络安全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研究员许榕生表达了自己深切的体会。“李政道先生曾对我说过,要感谢你帮助过的那些人。这句话非常有哲理,让我至今难忘。”许榕生表示,“李政道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也将以这句话为准则,继续开展日后的研究工作。”
(科技日报北京8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