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颉满斌 实习生 田青玉 郭晓砾
随着农业科技不断发展,其带来的伦理挑战也不容忽视。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该怎么做?7月底,“2024农业科技伦理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兰州大学举行,来自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围绕农业科技伦理进行探讨。
坚持伦理先行,引导科技向善
近年来,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点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农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基因编辑、智能农业装备、农业大数据、生态农业技术等推动农业生产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
“农业科技伦理治理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其关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的公平正义。”甘肃省科技厅副厅长马腾宇认为,为坚持伦理先行、引导科技向善,确保农业的“方向盘”始终朝着造福人类社会的方向,可在推动规范研究、加强伦理审查、强化教育培训、加强国际交流、推动公众参与五个方面重点发力。
中国草学会农业伦理学研究会会长李建军说:“农业伦理学的愿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农业伦理学,农业农村现代化将为农业伦理学大发展提供丰富的场景和动力。同时,讲好中国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强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故事,都需要以农业伦理学为基本内核和价值基础。”
“我们要深刻认识农业发展的守则和红线所在,健全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认为,“除了要不断建立、完善农业伦理学知识体系,还要用更加富有远见的高水平智库成果服务支撑科学决策,从文化的角度出发,为农业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组织系统研究,推动学科发展
与会专家认为,加强农业科技伦理治理,需要强化学科建设。
“要加快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完善,整合力量开展高水平研究。以高质量科研成果支持农业伦理学学科专业发展。同时,还要推动全国开设相应课程,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严纯华还建议,“合力推动我国的农业伦理学走向国际舞台,积极拓展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的合作和交流,大力推动学术研究成果走向中亚、西亚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全球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南和实践规范,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涛认为,我们应当加强对农业领域的基础研究。“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哲学指导、理论支持和方法论三个层面还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短板。”
同时,农业科技伦理治理还需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发展合力。“科学家应当担起创新的担子,企业家应当担起经营的担子,政府管理者应当担起监管的担子,全社会应当担起参与的担子。要形成全社会参与农业生产的氛围。同时,要以追求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为共同目标。”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讲师赵安呼吁。
农业伦理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草学会理事长南志标说:“农业伦理学是多学科交叉的结果,多学科、多产业融合是大家努力的一个方向。要努力挖掘中华农业文明瑰宝,站在系统的、农业伦理学的角度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生产活动,推动农业伦理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