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功(左二)与教学组人员进行科研讨论。 应思国摄 |
◎应思国 廉 鑫 本报记者 张 强
“未来战场强敌介入、多方交织、对抗激烈,这样的环境会对制导火箭弹产生哪些影响?卫星干扰和防空拦截是现代战争中影响制导弹药效能发挥的关键因素,我们该如何应对?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段某次冲突中远程火力打击的视频,然后请大家各抒己见。”近日,在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南京校区的课堂上,某教研室副教授王庆功一开课就向学员抛出了两个问题。
课上,学员们深入思考、热烈讨论。授课结束后,学员们收获满满,他们告诉记者:“王庆功老师的课直通战位、直联战场、‘战’味很浓!”
课堂教学贴实战
“指挥专业教员上课,教得不对是会出问题、吃败仗的!”这是王庆功在教研室教学形势分析会上经常说的一句话。
王庆功是从部队走出来的军校教员,本科是炮兵无人机专业,到部队后先后担任过排长、机关参谋和连长,后来又攻读了通信专业硕士学位和作战指挥专业博士学位,现在从事炮兵射击指挥教学。多专业交叉学习和部队岗位实践锻炼,使他对指挥类课程教学有着更深的理解。
王庆功始终认为,作战指挥教学本质上是决策思维的培养,而决策必须依赖真实的信息环境。只有将课堂教学情境构设的足够复杂逼真,才能真正锻炼学员实战环境下的指挥能力。
为了能够使课堂贴近战场,王庆功常在部队演训场备课。近年来,他多次到基层部队调研、赴预定战场勘察、参加重大演训活动,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部队训练的薄弱环节和未来作战需求融入课堂。
“机动作战条件下,炮兵打击的时敏目标越来越多,这类目标的打击窗口很短。远火虽然精度高、射程远,但是火力反应时间较长,对于战役纵深的高时敏目标如何及时打击呢?”有一次课堂上,来自某旅的远火连连长赵俞根向王庆功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个极具挑战性的现实问题让王庆功陷入沉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庆功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和部队演训材料,先后赴多个炮兵部队调研相关情况,并结合为某作战标准制定的科研任务,历经4个多月成功提出了提高远火火力反应速度的具体措施,并规范了远火射击指挥的简化操作流程,显著缩短了火力反应时间,满足了高时敏目标打击的时间窗口。
此时,提出这个问题的学员已经毕业返回部队。当王庆功打电话告知其解决办法,并把相关研究成果传到其单位时,赵俞根激动地说:“教员,做您的学生真幸福!”
炮兵射击“专业通”
炮兵射击指挥兼具战术性和技术性,是炮兵作战指挥的核心。“优秀的炮兵射击教员,必须掌握最先进的军事技术和作战理念,了解最新的部队建设现状和训练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真正管用、解决实际问题。”初到教研室时,一位老教授这样对王庆功说。正是从那时起,王庆功把“成为一名优秀的炮兵射击教员”作为奋斗目标。
为实现目标,弥补自己专业上的差距,王庆功几乎每天都加班到深夜。仅一年时间,他“啃完”了5册《炮兵射击理论》。遇到难以理解的公式和计算过程,他一点一点学、一步一步推,并虚心请教专家教授,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了专业能力,成长为教学骨干。
王庆功所在教研室曾被原总参谋部授予“科教创新模范教研室”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被上级表彰为先进单位。作为教研室领导,王庆功冲锋在前,重大任务抢先上、急难工作带头干。“我半路出家,是教研室的‘新人’,就得多学习!”王庆功总这样说。
那年,某型远程火箭炮陆续列装部队,因性能出色迅速成为“杀手锏”。但该型火箭炮的射击指挥理论方法与传统火炮差别很大,射击指挥教学要从零开始。可参考的相关成果几乎空白,而培训任务又迫在眉睫。关键时刻,王庆功主动加入教学团队,和另外一位教授共同承担起教学任务,在短时间内建立了该型火炮射击指挥理论框架和课程教学主体,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
人工智能掀起了技术浪潮,现代战争形态也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王庆功紧跟时代发展,带头在教研室成立了人工智能学习小组,并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火力毁伤评估、打击任务规划等军事领域。目前,人工智能学习小组的相关创新成果已进入课堂、应用于部队。
如今,王庆功已从10年前进教研室的“小白”变成了炮兵射击的“专业通”。大家都钦佩于他所取得的成绩,更感慨于他这些成绩背后的付出。
“我热爱讲台、热爱部队,一批又一批从课堂走向部队的炮兵指挥员,是我最大的骄傲,也是我不负青春的见证!”采访结束,王庆功自豪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