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浙江温州加速融入长三角产业体系
江南大学科研人员在温州本地规模化预制菜企业考察交流。 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温州分中心供图

    ◎洪恒飞  本报记者 江 耘

    “长三角地区是温州人集聚度最高的区域,在上海创业、生活的温州人就有60多万,温州三分之一的规上企业在长三角地区建立了研发机构……”不久前,在浙江温州举行的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期间,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文杰介绍。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次年,温州入选长三角一体化27个中心区城市。2020年6月,《温州市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出台。

    温州位于长三角城市群的最南端。它面向长三角地区主动创造机会,招引创新资源,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2024年一季度,温州地区生产总值2125.2亿元,在长三角41座城市中排名第十。

    主动寻求发展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对我们这样的民营企业而言,意味着更广阔的市场、更充分的流动资源要素和更大规模的改革红利。”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泰集团”)党委书记吴炳池说。

    1984年,正泰集团在温州起家。2003年,正泰集团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投资35亿元在上海松江注册成立集团,打造中高压电气装备产业制造基地。如今,该集团已在长三角地区布局多家智能制造工厂,包括上海诺雅克高端电器制造基地、滁州凤阳光伏电池组件制造基地、盐城光伏电池组件制造基地等。

    正泰集团的发展,正是温商敢闯敢拼精神的真实写照。《行动方案》提出,要发挥温州民营经济先发集聚等比较优势,加强与长三角区域资本、产业、技术和人才资源的有效对接。

    近年来,一批批年轻温商奔赴长三角创新创业。以苏州市温州商会为例,目前它已有500多家会员单位,其中超半数为新生代企业家创办。

    与此同时,温州聚焦“5+5+N”产业,即五大传统产业、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建筑业、预制菜、生产性服务业和各县(市、区)重点产业,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与上海等地的高校院所、企业共建“科创飞地”。

    2019年,温州在上海市嘉定区建立“科创飞地”——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今年9月,该园区二期预计交付。入驻园区后,温州企业纽顿流体科技有限公司吸引了7位上海的科研人员加入,并研发出40多款高端蒸汽疏水阀系列新产品。短短3年内,该企业年产值从不到1亿元跃升到近3亿元。

    “上海、苏州、无锡等长三角城市在基础设施、科创资源、产业平台、公共服务等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温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行动方案》提出加快建设一批“科创飞地”,推动跨区域平台协同发展。

    如今,温州在上海已有嘉定、松江两个“科创飞地”,带动40多家温州企业入驻,并设立研发中心。

    加速集聚创新要素

    创面修复抗菌水凝胶、指套夹板支具、全自动智能气压止血带……走进上海大学温州研究院,展厅内多种类型的成果琳琅满目。其中,既有上海大学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项目,也有研究院联合温州企业攻关的项目。

    自2021年11月揭牌以来,温州市瓯海区政府与上海大学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聚焦骨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的研发,并向医用人工智能领域延伸,布局30余条产品线。

    温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除了建设“科创飞地”,温州还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的“溢出效应”,以加快提升温州产业核心竞争力。

    《行动方案》明确,支持在温企业、高校与长三角重点院校开展科技联合攻关,吸引长三角地区重点院校、高端规划设计单位在温设分支机构。

    以校(院)地科技成果转化联合办为枢纽,温州已与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共建10余家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例如,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温州分中心重点服务温州市食品和预制菜产业,运营一年来,签订10项技术开发合同、技术转让合同等。

    当前,温州正全面推进孵化集群建设,包括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多种形态。温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温州已开展20余场大孵化进院校系列活动,累计引进6000多个创新型项目,集聚5万余名青年人才。同时,该市还探索市场化科技招商模式,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和项目在大孵化器集群落地。

    不久前,温州市委科创委出台《温州市深入推进“科技副总”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派出262位“科技副总”到企业上任,其中有50余人来自长三角地区。

    “科技副总”主要由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员担任,他们不参与经营与管理,而是指导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研发机构建设以及指导规范研发投入。据了解,从今年起,温州将每年设立市级“科技副总”科技专项经费,对聘任“科技副总”的企业申报项目择优给予立项支持。

    合力壮大产业集群

    在温州市龙湾区的中国眼谷,一款智能自助验光仪吸引了众多体验者。坐在验光仪前,只需将头部固定在托架上,睁大眼睛目视前方,十几秒后,一张详细的验光单便被打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这款设备超过70%的配件均来自长三角地区。

    “这是我们搭建的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解决方案中的关键设备,已在全国多地中小学推广应用。”浙江清大视光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尹石琦介绍,公司在杭州组建软件研发团队,在苏州组建硬件开发团队,在上海有负责设计、提供关键部件的合作伙伴,在温州进行整机生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认为,长三角产业体系完备齐全,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成本优势。其巨大的经济和市场规模则为深化分工、促进竞争、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提供了广阔空间。

    张文杰指出,温州靠轻工制造起家,当前正重塑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谋划打造世界级电气产业集群、中国时尚产业之都,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蝶变,同时聚力抢抓数据安全、眼脑健康、基因治疗、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发展机遇。

    根据《行动方案》,温州将协同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具体而言,包括共建长三角生命健康产业链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对接上海电子信息、汽车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计划,推动培育世界级智能电气产业集群、千亿级时尚智造产业集群和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6月初,在温州举行的长三角企业家联盟会议上,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长三角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联盟等8家长三角产业链联盟与温州相关县(市、区)进行战略签约。由温州汽摩配行业龙头企业瑞立集团有限公司发起的长三角汽车后市场产销合作产业链联盟,在会上成立。该联盟将加强沪苏浙皖四地在整车、零部件生产、零部件销售流通及汽车维修服务方面的对接,推动汽车配件流通规范、透明、高效发展,促进汽车维修服务提质升级。

    基于本土优势产业,“牵手”多家长三角产业链联盟,温州正加快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发展。“温州与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共生、共进、共荣。”张文杰说,从作坊中走来的温商将继续在更大的空间寻求资源、探索发展。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