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 看振兴】
◎本报记者 魏依晨
立夏时节,溪水清流,鸟鸣啁啾。
5月14日,记者走进江西省井冈山市华宝珍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内,潺潺的水声在耳边响起。踏过一个个铺满石头的大鲵仿生态繁殖池,拨开繁密的枝叶,只见一人蹲在池边,端详着池塘里的大鲵。
他就是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简少卿,正在查看大鲵的生长情况。
“来得正好,你看看池子里石头阴凉处,这几只很活跃。”简少卿告诉记者,眼下正是大鲵培育的关键时期,需要实地勤加查看,一旦发现问题,就可以及时解决。
大鲵别名“娃娃鱼”,作为我国重点保护的两栖动物,也是井冈山地区长期以来的特色保护和利用品种。
离这家公司不远的地方,就是井冈山市茅坪乡杨亚娃娃鱼养殖专业合作社。“你控制一下这尾鱼,我量完长度、重量后,开始采样。”南昌大学“与鲵同行”团队成员相互配合着,在测算大鲵的长势。
在科研团队的帮助下,该合作社工作人员对今年新投放的大鲵苗进行悉心培育。以工厂化生态养殖模式为主,合作社实现了水产养殖的规模化、科技化、生态化。
“之前我养娃娃鱼亏本,差点想要放弃,是南昌大学的科研团队坚定了我的养殖信心。”合作社负责人杨志平说,选择继续养殖娃娃鱼,是因为吃下了“定心丸”。
送苗种、送技术、收产品,南昌大学团队为这儿的娃娃鱼水产养殖兜了底。
“我们以‘政府+科研团队+企业+农户’模式,创新了‘两送一回收’产业帮扶井冈山模式。这一模式坚定了农民的养殖信心,无后顾之忧。”简少卿说,自项目开展以来,他们已成功帮扶3家企业建立了现代化、生态化的有差异养殖模式,提高了企业的养殖技术。
如今,井冈山商品大鲵的保有量从每年2万尾增加到10万尾以上,后备种鲵的保有量从不到200尾稳定在1000尾以上。目前,井冈山大鲵每年产值约1000万元。
看到记者采访,附近的养殖户杨玉庭也凑了上来说话,“原来咱也不懂啥高科技养殖方法,就是凭着感觉养,结果老是有娃娃鱼生病、死亡,产量也上不去,愁死人了!”杨玉庭说,南昌大学团队来了之后可帮了大忙。
“专家给我们规范了养殖流程,改善了养殖环境。还定期来检查娃娃鱼的生长状况。”杨玉庭说,现在,产量上去了,效益好了,心也踏实了。
事实上,这样的科技服务,做到了到户到人。该团队在井冈山水产科技特派团的支持下,与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开展了“订单科研”“点单服务”。专家到了实地就直面问题症结,把“养什么、怎么养”的问题说得清楚、讲得明白。
技术有了,日子富了。在该团队的帮助下,当地56户农户加入到大鲵养殖大军中,年均纯收入将近50万元。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大鲵的保种力度。”简少卿说,下一步,团队要将纯种大鲵亲本在现有500对的基础上,增至1000对以上;力争年均孵化大鲵苗种100万尾以上;并将技术服务覆盖到江西大部分地区及周边省份,争取带动周边超过250户农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