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 看振兴】
◎本报记者 李丽云 朱 虹
通 讯 员 张学鹏 侯继尧
又是一年春耕季,又是一年农忙时。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连续开行25年的“插秧专列”如约启程,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绥化、佳木斯也成为许多农民务工人员的中转地。
5月14日11时40分,佳木斯站站台上,400余名插秧客踏上佳木斯开往抚远的K5157次“插秧专列”,开启了“下三江”的“淘金之旅”。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大、品质优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每年春耕季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水稻备耕、插秧。打工20多天,就可收入近万元钱,这也吸引了辽宁、四川、河北等省份的插秧客前来淘金。从2000年开始,哈尔滨局集团公司连续25年开行齐齐哈尔、绥化、哈尔滨、佳木斯至抚远的“插秧专列”,至今已运送近190万人次前往三江平原插秧。
“今年经佳木斯中转的估计有1万余人次,十年前可有3万多人次,现在垦区都是机械化,用的人也少了。”担当K5157次乘务的牡丹江客运段列车长孙景超在“插秧专列”上服务了近二十年,和很多插秧客成了朋友,看着略显冷清的车厢,孙景超坦言还有点不习惯。
“很多老伙计今年没去插秧,大多是他们的孩子接过了接力棒,现在机械化插秧,插秧客得有文化,懂技术,当然收入也更高了。”
今年28岁的吉林省磐石市农民展裕民在两年前跟着父亲来插秧,靠着一手开插秧机的手艺,成为农场的技术大拿。“开插秧机一天就能挣一千多块钱,这些年家里盖新房,买车,娶媳妇,一大半钱都是插秧挣的。”靠在车窗的父亲展庆冬言语中满是骄傲。
从“泥腿子”到“技术员”,鼓起来的钱包让插秧客更有底气。在哈尔滨开往抚远的K5153次“插秧专列”上,担当乘务的哈尔滨客运段列车长王希军有点忙,一会给插秧客办理卧铺票,一会儿还要帮插秧客在餐车订餐。“以往插秧客背着化肥袋子,啃着馒头咸菜,你看现在,拿着行李箱,打扮时尚,住卧铺,吃餐车,更像是去旅游。”王希军感慨道。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从走得了到走得好,插秧专列也在提档升级。
“以前是燃煤绿皮车,风扇纳凉,烧水用煤。车厢里灰突突的一股煤烟味,现在都是空调车,舒服还干净,运行速度也提高近一倍!”担当十年“插秧专列”乘务的齐齐哈尔客运段列车长陈勋回忆道。
25年来,随着机械化普及,插秧客的人数在逐年减少,据统计,2007年哈尔滨局集团公司曾运送插秧客达19万人次,近年来,则保持在每年5万人次左右,今年则减到4万人次。
建三江种粮大户钱东亮有100多公顷水稻田,他说,以前插秧全靠人工,随着机械化种植程度不断提高,这些年人工需求减少了,但卷苗、运苗、站盘、补苗等依然离不开人工。
“绥化每年到三江插秧务工的农民就有2万多人,可实现劳务收入2亿多元。铁路部门开行‘插秧专列’,为务工人员提供安全有序、舒心畅通的出行环境,对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作出了重要贡献。”绥化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杨大权说。
“‘插秧专列’走的线路叫福前铁路,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支农铁路。”牡丹江客运段京佳车队总支书记王伟东讲起这段他所熟悉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为解决三江平原交通问题,加快商品粮基地建设,国家在三江平原腹地福利屯至前进镇间建设了福前铁路,1979年正式通车。2003年,福前铁路历经5年扩能改造,通过能力大幅提升。由此,源源不断的人流通过列车汇聚北大荒开发建设,拉动“北大荒”迈向“北大仓”。
如今,这条走过半个世纪的支农铁路上,插秧专列一路疾驰。两旁波光粼粼的水田里,插秧机往复奔忙,一行行整齐的绿苗随风摇曳,绘成丰收的美好画卷。(科技日报哈尔滨5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