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黑龙江:科技小院因地制宜 农业发展向新向强
在北大荒集团前哨农场有限公司,农民驾驶插秧机进行水稻插秧作业。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摄

    ◎本报记者 马爱平

    眼下,正值黑龙江五常水稻的育苗期。今年的育苗工作和往年不太一样,这里来了一群科技小院的师生。

    田间地头,来自黑龙江五常水稻科技小院的师生正与村民紧密合作,热火朝天地投入到育苗的繁忙工作中。

    这是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黑龙江省科协)与高校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一个缩影。2021年7月,黑龙江省科协与东北农业大学共同推进科技小院建设,成立黑龙江亚布力生猪、五常水稻等共10个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

    “自10家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成立以来,黑龙江省科协将其作为科协组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与东北农业大学联合探索科技小院龙江建设模式。通过建立管理服务机制、提供经费支持、明确服务方式、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推进科技小院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围绕服务效能,合理选取建设地点,紧扣专业领域落实合作单位,科学配置首席专家和研究生,推动科技小院精准落地。”黑龙江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闫志金表示。

    “输血”“造血”相结合 坚持“四零”服务

    科技小院在科普服务中,坚持以“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的“四零”原则,提供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服务。

    在入驻科技小院的40多天里,黑龙江五常水稻科技小院的师生们跟踪调研了25个农户育苗及插秧情况。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五常水稻生产普遍存在优质稻品种倒伏严重、易早衰、香气退化、种植密度不合理、施肥时间和施肥量把握不准、水分管理和植保措施不到位等关键问题。”东北农业大学2022级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李馨玥告诉记者。

    于是,围绕五常水稻生产存在的难点卡点,小院师生们进行田间试验,研发生产水稻专用配方肥,手把手、面对面地示范推广水稻前氮后移施肥、抗倒伏等技术。数据显示,五常水稻应用相关技术后,减少化肥用量10%,并解决50%的倒伏问题;拔节前1周左右再喷施化控剂和硒肥,还可促进实现增产10%以上,增加稻米香气。

    “如今,我们村500多亩地都应用了抗倒伏新技术,超1000亩地采用了前氮后移施肥技术,农民每亩地可增收100元以上。”五常市龙凤山乡辉煌村村支书李哲求高兴地说。

    在传播农业技术的同时,科技小院重点培养低收入村农业技术人员,力求实现“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农民与科技人员有效对接、科研与生产相互推进、农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黑龙江省铁力中药材科技小院获批建设后,首先对中药材平贝母生产进行了调研,发现病害是制约当地平贝母发展的主要因素。

    “小院师生们立即制定病害防控方案,通过微信随时随地进行技术指导。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市铁力镇满江红村部分种植专业合作社的300亩平贝母,开展了平贝母绿色优质高效栽培管理技术科技服务工作,一方面指导农民对症选药、适时施用,另一方面建议农民交替使用生物源农药与化学农药。与未采用新技术的农户相比,合作社种植的平贝母鳞茎病害造成的损失降低5%—10%。”黑龙江省铁力中药材科技小院负责人、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张丽莉说。

    送技送智育人才 支撑产业发展

    科技小院快速发展,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亚布力生猪科技小院对寒区厚垫料高效福利养殖模式及工艺、智能化生猪环境监测系统和智能化饲养管理系统等开展研究,完成成果转化项目1项,转化金额20万元。小院计划推广高效福利养殖技术及工艺猪舍面积超5万平方米,推广健康养殖管理技术出栏生猪超5000头。”亚布力生猪科技小院负责人、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刘洪贵说。

    同时,黑龙江省科协还以“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和科普项目的形式为科技小院提供补助经费,用于开展科普活动。

    近一年来,10家科技小院为农民提供“够用、及时、全面”的产业技术服务,开展技术培训指导67次,培训农民4848人次,推广新品种18个、新技术16项。相关技术辐射面积43000亩,技术辐射带动当地农户1522户,发挥了科技小院服务县域农村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黑龙江省科协结合黑龙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努力把黑龙江省科技小院建成集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农村科普和人才培养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服务平台,促进地区产业发展。

    “接下来,黑龙江省科协将继续加大对科技小院的支持力度,不仅要把科技小院打造成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更要将其打造成服务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平台,不断提升科技小院建设质量,为加快推进黑龙江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闫志金表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