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水院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水文自动测报系统。 受访单位供图 |
【职业教育】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姜 威 王 纬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山东省日照市的奥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国内较早研究高精密金属掩膜板的企业,对企业负责人隋鑫来说,发展面临的挑战在于“用人难”。
关键时刻,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山东水院)工业机器人专业的邱春磊和其他20名毕业生派上了大用场。“这些毕业生素质过硬,能够尽快适应新业态、新场景,缩短了企业转型周期。”隋鑫告诉记者。
工业机器人专业由山东水院两年前设立。为企业开设专业,是山东水院长期以来坚持的理念。据了解,目前,山东水院有近80%的专业针对高精尖企业“用人难”而设立。
“三色”模式培养行业精英
职业院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山东水院党委书记王维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王维表示,他们主动适应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了一批批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
目前,山东水院设有51个招生专业,既有满足行业发展所需的智慧水利技术、水利水电工程等特色专业,又有适应区域发展和技术迭代的人工智能、物联网应用技术等前沿专业。据了解,这些专业的学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
水利行业是支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面对水利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山东水院与北控水务集团共建了全国首个智能水务管理专业。
山东水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杨敬涛告诉记者,智能水务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务系统运维、水务数据分析、水务智慧管理等内容。截至目前,已有50余名智能水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奔赴企业一线。
王维表示,他们精准把握“科”“教”结合点,重新调整科研、教学定位,紧紧对接国家部署、地方需求,确保科技成果能够直接应用于生产一线和教育教学。
如今,山东水院已探索出具备“行业底色、产业成色、学院特色”的“三色”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适应水利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式人才、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型人才、代表学院综合形象的特色化人才。
“全国水利技术能手”获得者李栋是“三色”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人才。他目前就职于山东淄博引黄供水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李栋凭借其扎实的专业知识、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水利工程设施检修、养护方面作出重要贡献,成为山东水院招生的“活招牌”。彭建辉也是“三色”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人才。作为山东水院首个取得腾讯云运维高级工程师认证证书的在校学生,他在2022年获聘北京冬奥会网络安全卫士,与国内顶尖网安技术人员一起,护航冬奥网络安全。
转变思路发展王牌专业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面临着招才难、留人难等问题。为此,山东水院转变思路促改革,成功破解难题。山东水院副院长杜守建向记者分享了学校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引才心得,他告诉记者,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是山东水院的品牌专业,为招人才、留人才,学校转换思路,从“等人来”变为“请人来”,通过柔性引进、破格招聘等多种方式广纳贤才,逐步将专业教师团队打造成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山东水院的毕业生,不仅要好就业,更要就业好。”这是记者在学校采访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记者了解到,山东水院面向基建领域创办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并联合中铁十四局集团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成立了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水利特色现代学徒班,构建出人才培养对接产业升级的专业发展模式。记者了解到,90%的学徒毕业后进入中铁十四局工作。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学徒班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适应快,技术过硬,动手能力强,能在短时间内成长为业务骨干。”
水利工程专业是山东水院的王牌专业,为保持专业竞争力,他们将新工艺、新规范、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融入教室、教材、教法改革中,有效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实操能力。“我们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以‘非常规’思路实施‘超常规’举措,探索长学制、弹性学制等职教人才培养机制,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的优秀人才。”王维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