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技于牧】
◎本报记者 颉满斌
4月的河西走廊,沃野千里。山丹县牧草基地机械化作业绿浪翻滚,高台县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里牛羊满圈,肃南广阔草原上羊肥牛壮……作为“北纬38度”农畜产品黄金产区,甘肃省张掖市立足资源禀赋,正着力建设全国重要的肉牛繁育和绿色优质牛肉生产供应基地、西北地区优质有机奶源基地。
近年来,甘肃省以养殖业为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甘肃省探索出了一条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草食畜牧业转型升级之路,在助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调控牧场内“小气候”
记者走入位于张掖市的前进牧业养殖场和挤奶车间,看到自动饲喂车、自动饮水槽、转盘式挤奶机等各类自动化设备一应俱全。
“智能管理系统可以全天候自动感知牛舍的温湿度,并实时判断是否启用自动喷淋、自动风扇控制、温度调节等智能设备。”前进牧业养殖场场长助理刘刚介绍,“对牧场内‘小气候’的控制,可以使养殖效益大大提升。”
刘刚表示,过去动物防疫信息需要人工填写台账,工作量非常大。现在可以直接在微信小程序上录入免疫信息。免疫管理信息化,让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张掖市还打造了“牧运通”管理平台,通过全市乡村兽医和动物防疫员的实时上报了解动物防疫情况,并利用大数据算法,使得免疫责任明晰,养殖场(户)防疫责任进一步落实,实现了从群防群治到精准防疫的转变。
“良种”是产业提质的“芯片”,更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2021年成立的甘肃云鑫实业有限公司,通过引进和良种繁育的方式,实现娟姗牛存栏近7000头。该公司总经理杨作宏告诉记者,他们与兰州大学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进行合作,培育更为优质高产的娟姗牛核心群,研发高效繁育综合技术,制定娟姗牛在河西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的地方饲养标准,以便在周边区域开展技术示范推广。
同时,为加快育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张掖肉牛新品种,张掖市相关单位组建了专业育种技术团队,科研院所主抓技术攻关、推广单位试验测定、繁育场户广泛参与,形成了“产学研+育繁推”为一体的联合育种模式。
放眼陇原,为推动标准化生产,甘肃省组织省畜牧总站、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单位开展牛羊产业抓点示范行动,对提升产业良种化、标准化水平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建好良种繁育体系
在推进草食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甘肃省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从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提升、强化龙头带动等关键环节入手,积极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草地资源丰富。记者走进山丹县位奇镇二十里堡村的田间地头,看到一派忙碌的春播景象。山丹县天泽农牧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祥贤介绍,他们着力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加大创新力度,努力培育出更多优质、高产、抗性强的燕麦草新品种。
高台县是苜蓿种植的理想区域。今年3月12日,甘肃农业大学高台牧草种业专家院在此揭牌。甘肃农业大学党委书记赵凯表示,这将进一步加强院地产学研深度合作,加快推进牧草种业繁育一体化发展进程。
近年来,高台县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甘肃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和草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高台牧草育繁推教学科研基地,在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同时,带动增草节粮、增产增收。截至目前,该县年均种植制种苜蓿5000亩以上,千亩单产达60公斤—70公斤以上,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在甘肃张掖,校企合作发展牧草产业的案例不胜枚举。近年来,张掖市通过建设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实施“粮改饲”试点、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等一系列项目,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企业运作、农户参与的草产业发展格局。
张掖市草原工作站站长甘辉林介绍:“张掖市目前筛选引进了15个青贮玉米新品种、22个甜高粱新品种、36个苜蓿新品种。”
此外,张掖市以牛羊规模养殖场户和饲草加工专业合作社为试验示范平台,建立粮改饲和种养加结合模式试验示范点。通过试验示范,该市加快引导种植青贮玉米、甜高粱、苜蓿、燕麦等主推优质牧草品种,牧草种植良种化水平不断提高,牧草良种覆盖率超过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