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军论坛】
◎高 安
人才强则科技强,人才兴则事业兴。以军事科技为支撑的先进装备,越来越成为现代战争中的决定性因素。这种创新本质是军事科技人才的智力转化。只有紧紧抓牢人才这一源头,才能促使军事科技创新奔流不息。
军事人才是军事科技创新主体,是科技转化应用的生力军,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科技赋能战斗力的程度。因此,必须重视、发挥军事科技人才的作用,用人才贯通科技赋能战斗力整体链路。
加强人才供给能力
现代军事科技和先进装备的比拼,说到底是科研力量的比拼。只有加强军事科技人才培养,加大对基础研究人员的支持力度,使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为科研创造出优越的外部环境。只有牢固树立科研创新人员主体地位,激发广大军事科技人才科研许国的决心,才能为创新注入不竭动力。只有发挥好军事科技创新的群众优势,提高人才供给可控能力,才能做到先进技术自主研发、不受他人掣肘。
目前,军事科技人才基数庞大、各领域中青年人才丰富,但骨干多而不强、顶尖人才缺口大等问题依然存在。
要进一步放宽引才关口,以人岗匹配为牵引,切合实际定好选才进人标准,进一步提升科研人员的工作条件和待遇保障。要做到人才“不为我有但为我用”,广纳天下英才充实军事科技人才队伍。
要着眼高处长远育才,体系化打造“高精尖”军事人才“孵化器”,通过顶尖人才“头雁”效应和“领头羊”作用,激活基础性科研人才队伍,形成科研创新集群效应。利用新技术开辟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强的新赛道,快速催化新质新域战斗力生成。
要用真情诚心留才。通过建立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公开透明的选拔任用办法,提升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骨干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拓宽和畅通人才发展通道,把勇担当、求上进、敢创新的优异人才留下来。
扩大基层科研队伍
只有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才能将创新驱动发展切实落到军事斗争准备上来。而这离不开军事科技人才这一源头。
要分配好理论研究与转化应用的比重。科研人员不能整天埋首“故纸堆”,应在坚实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突出科技转化应用的重要地位。作为军事科学研究主阵地、科研人才聚集地,军队院校和科研院所应通过建立健全考核激励倒逼机制,进一步提升科研成果转化和专利质效效益的参评权重,结合科技创新实际情况与效用,促进更多科研成果落地见效、列装部队、生成战斗力。
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基层官兵更清楚战斗力生成的卡点、堵点和难点,朴素的点子往往更加管用。因此,应将有想法、懂技术、会研究的基层官兵纳入科研“大盘子”,增加其科研话语权,及时采纳好意见建议,激发他们参与科研的热情与动力,进一步扩大军队群众性科研人才队伍。
要加强军队与地方高校、企业的融合创新。以部队实际需求为牵引,激励有资质的军工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强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的针对性、有效性,充分发挥其特有人才资源和市场渠道优势,使其产品更快地转化为现实战斗力、新质战斗力。
提高官兵科技素养
“兵矢者,军之神灵也。”现代战争胜利与武器装备的先进程度关系紧密。在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发展演变背景下,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层出不穷、形态变幻莫测。这让装备成为影响战争走向的重要因素。然而,任何先进技术和装备,都必须通过人来发挥作用。如果不提升人的科技素养和能力,再好的装备也难以发挥真实效能。
要多措并举提升官兵科技素养。面对先进武器装备,如果不会使用、不熟悉性能,那必然难以有效发挥出其功能。只有让官兵抛弃对旧有战争形态的认识,树立起“以科技催生战斗力”的思维导向,把战士与武器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要加强科研人员与一线作战人员的交流联系。一线作战部队更了解各类武器短板和实际战场的装备需求,对武器装备的迭代升级更有发言权。同时,应建立健全科研人员与基层部队骨干的交流联动机制,让大家研有目标、用有底气、改有方向,避免闭门造车和盲人摸象。
要加大力度培育军事科技人才战斗精神。提升战斗力不能单纯依靠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更要依靠军人心中的“气”。要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斗精神教育广大官兵,激发他们的血性,发扬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把先进武器装备和坚定革命信仰结合起来,促进我军战斗力进一步提升。
(作者单位:武警工程大学)